发新帖

百鸟朝凤

[复制链接]
1673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雅_ 于 2011-9-1 15:38 编辑

        传说百鸟之王, 雄者为凤, 雌者为凰。据说云南有座凤羽山, 是凤凰换毛之地, 每年三月份, 四面八方的鸟儿都来此朝拜。
      《百鸟朝凤》最早是流传于山东民间的乐曲,有多种吹法,大多即兴发挥,无固定结构。后经任同祥先生等人的多次修改,陈家齐先生在征得任先生同意后综合整理,按各段不同的音乐意境,分别标注了“山雀啼晓”、“春回大地”、“莺歌燕舞”、“林间嬉戏”、“百鸟朝凤”、“欢乐歌舞”、“凤凰展翅”、“并翅凌空”八个段落小标题,终形成现今广为流传的有八个小段落的多段式结构,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听到的《百鸟朝凤》。

     下面推荐的这个版本即是由任同祥先生演奏的:
     专辑号:GCD-032 专辑中第10

《百鸟朝凤》乐曲具体介绍
山雀啼晓:本段为单一乐句引发多种鸟啼声的散板。清新、悠扬而开阔的旋律,用弱起渐强和有层次的连奏,以及由慢渐快的指颤音演奏,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晨曦时的山野这个特定的音乐画面。接着,将有似晨雾朦脓中隐约传出似鸟非鸟的声音变为清晰可辨的布谷啼鸣,山雀的啼鸣唤醒了沉醒的大地,晨雾霭霭的山野,冉冉初升的朝阳,一派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春回大地:此段音乐的曲调,由流行于鲁、豫、皖三省的民间音乐《抬花轿》的基本音调衍化而成。旋律呈“句句双”结构,即每一乐句以变化重复或原样重复的方式使乐句成双出现。本段音乐以其明朗、优美、充满活力的旋律,质朴而浓郁的乡土韵味,色画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风和日丽,百花吐艳,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表现了劳动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对春天寄予的热切希冀,以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娱心情。

莺歌燕舞:此段是在抽取“春回大地”音乐中的歌唱性音调作为背景音乐的伴奏中,刻意对黄莺在枝头歌唱,春燕在蓝天飞舞,闹春的布谷啼喧,求偶的雉鸠叫的生动描模,给撩人的春色浓浓地添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音画。

林间嬉戏:本段是在由E徵调形成两个短小的上下句音调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后,以音调紧缩和扩充方式,引出活跃的曲调呼应,继而以热烈、畅快的音调用快速分奏作段落收束。整段音乐的节奏格外活泼、欢快,上下呼应的旋律句式变化多姿,音乐情趣活泼、欢跃,宛若一群小鸟在葱笼的丛林中相互追逐,尽情嬉戏的快活情景。
百鸟朝凤:本段音乐在以和谐、优美的旋律作为映衬的伴奏中,通过对多种不同雀鸟啼啭的刻意模拟,展示出一幅“百鸟喧春”的动人画面。在段落开头描模想象中的凤凰鸣唱之后,随之引来的“百鸟”交相和鸣,与其说是寓意“百鸟”对传说中象征高贵、美丽和吉祥的凤凰的朝拜,不如说是琐呐演奏家对“百鸟喧春春更浓”的意境刻画,以表现劳动人民对春天给大自然带来勃勃生机的景象的热爱和赞美。

欢乐歌舞:这段音乐主题的旋律结构颇有特点:开头一至四小节的一呼一应(亦或一唱众和)由两短句构成,随即用紧缩手法将两个呼应短句合二为一并作扩充形成一个长句,这各由两短一长的不对称句构成的音乐主题。尔后,又在不同音位上作相同句型的旋律运行而形成乐趣的变化对比,这是一。其次,乐句承递紧密无间,丝丝入扣,以紧凑的呼应连接方式,造成热烈欢跃的快活情趣。整段音乐的节奏明快、活跃、旋律热烈欢畅,描绘出生活于大自然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在丛林(或天空)中飞舞、歌唱的欢乐情景。
凤凰展翅:“凤凰展翅”由快板和华彩乐段两部分构成。快板是在以徵音为中心音形成的起兴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多次变化重复和紧缩式反复分裂富有活力,有似凤凰振翅欲飞的动态之感。当用强劲的花舌吹奏的长音之后,随即出现的音型重复时,凤凰展开双翅向蓝天奋飞的形象油然而生。尔后,由伴奏音调引出华彩乐段。此段系以循环换气“一气”吹成的散板。开头十分明快而活跃的音调,用快速双吐将其推向高音区作自由展衍,飘悠而洒脱的旋律,通过时快时慢的流动方式,以及倚音、指颤音、花舌音、指揉音和唇颤音的润饰和点染,使音乐飘忽不定,显得非常快活,形象地描绘出凤凰展翅高翔,悠荡长空的动人情景。

并翅凌空:此段是由华彩段的结尾音调引发出的快板,热烈的呼应句,通过变化重复和激荡的旋律展衍,以及乐曲结束前描模“百鸟”的繁复啼喧,把乐曲推向全曲的高潮,形成火热欢腾的情绪,描绘出“百鸟”应凤凰的召唤,一起展翅凌空,交相和鸣的热烈欢腾景象。
(本段内容摘自《乐器》200211期,《百鸟喧春春更浓》,陈家齐,涉及具体旋律处略作删改)


唢呐音乐与百鸟朝凤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最好的证明: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并且在这一时期,唢呐开始成为全国的地方音乐中重要乐器。

      唢呐的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百鸟朝凤》是唢呐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此曲在民间演奏时,结构松散,艺人们多即兴发挥,加入了公鸡啼母鸡叫的声音,后来民间乐手任同祥在专业音乐工作者协助下,针对原曲缺陷,压缩鸟叫声,删去鸡叫声,并设计了一个华彩乐句,运用特殊循环换气法的长音演奏技巧,扩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又添加了一个百鸟齐鸣的引子,加强了音乐性,并扩充了华彩乐句,使用快速双吐演奏技巧,使乐曲更为整洁。

      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是呈现百鸟齐鸣的引子,然后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接着便是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各种鸟的争相鸣叫声,情趣盎然,形象鲜明。使用快速双吐的演奏技巧,和气息长时间不断的长音衬腔,音乐高潮迭起。尾句再次百鸟齐鸣,与引子相呼应。
 

精彩评论1

沙发
丘石  乞丐  发表于 2013-9-28 14:56:0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该说些什么。。。。。。就是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