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我们给日本人的诸多标签里,随便翻翻就能发现一个“色”字。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好色是人之本性,与国界无关。日本人之所以令人感觉特别“好色”,是因为二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对于“色”的表述方法不一样。这就好比中国菜和日本菜之不同:越高档的中国菜,厨师所用工序越多,所用调味的佐料也多,得将茄子也做出山珍海味之鲜美,这道菜才算得上是大功告成的绝活。而高档的日本菜,不在于厨师加工了多少道程序,使用了多少调味品,而在于这道菜本身有多新鲜。越新鲜的日本菜,所用工序越少,甚至几乎不使用调味品,要的就是这道菜本来的天然味道。这种对于“美食”本身味道不加修饰的追求,也同样体现在日本人对于“美色”的追求上,日本人认为男欢女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物,天然存在,自然接受,无需多加“调味品”进行包裹与遮掩,也因此日本人对于 “色”,表现得赤裸而直接。
再追溯一下日本人的婚姻史,你就会发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刘兰芝是多么的倒霉,嫁到夫家做牛做马最后还被婆婆撵回家,要搁到同时代的日本,她和焦仲卿早做了欢天喜地的野鸳鸯芦苇荡里安营扎寨去了。东汉建安年间,是日本的弥生时代末期,从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可以知道当时日本年轻男女们兴的“妻访婚”。“妻访婚”就是类似中国云南摩梭人的“走婚”。一个女人可以同时拥有两个以上的“走婚”男人,而一个男人也同时可以对两个以上的女子进行“妻访”。 “妻访婚”这种日本式的“走婚”方式,一直持续到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飘洋过海的遣唐使带回大唐文化,日本本土也开始出现“婿取婚”,也就是我们中国俗称的“上门女婿”,一直到廉仓时代,日本女子才赶上南宋佳人们的步伐,嫁入夫家的“嫁取婚”终于成为主流。
日本人的自然崇尚和“走婚”历史,影响到日本人日后伦理观的形成。在日本式伦理观中,禁欲色彩十分淡薄,人们对于情欲保持宽容而坦率的态度,对于自然发生的情感以及随之所产生的欲望,既不刻意地排斥也不有意节制,而是顺应自然。例如日本有位名女人叫宇野千代,既是日本有名的作家,也是一位和服设计师,还是日本最早的时尚杂志创办者。宇野千代出生于明治时期的1897年,直到1996年享年98岁才幸福去世。二十来岁时宇野千代与表哥结婚,夫妻之间十分恩爱,婚后不久遇到青年才俊尾崎士郎,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等不及跟昨天还在相爱的丈夫离婚,便匆匆与尾崎士郎同居。后来,宇野千代应邀在报纸上写连载小说,其中有一段要描写煤气中毒的场面,当时日本著名画家东乡青儿,正因为殉情自杀未遂而闹得满城风雨,宇野千代想将小说里殉情自杀的人物内心描绘得更真实生动点,于是便去拜访东乡青儿,才第一次登门拜访,二个初次见面的人就彼此情投意合,当天晚上宇野千代便在东乡青儿家里住下了,二个人在东乡青儿殉情时还残留着血迹的那张床上耳鬓厮磨情意绵绵。
尽管宇野千代如此大胆奔放,但她第一次去法国,在巴黎街头看到当众亲吻的情侣时,却惊讶得倒吸了口凉气。的确,即使你走在最超前时尚的东京原宿街头,都很难看到当街拥抱接吻的日本男女,在绝大部分公共场所,不要说饮酒作乐,就是高声说话的日本人都很难找到,这些都与日本人顺应自然的“不禁欲主义”相违背。于是我们这些冷眼旁观的邻居便不由地要把他们在许多场合所表现出来的守礼、克制与拘谨等同于某种程度的“虚伪”,可怜,这又是误会之二。其实这种克制与拘谨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表现。这种不自觉的下意识表现,主要源于以下二点。
第一是日本人的宗教心。日本岛国四面临海,地震、台风之类天灾不断,这一切都令日本人对自然心生敬畏,于是看到一座小山包便要去建座神社参拜,遇到大海发威也建座神社供养,瘦长狭窄的岛国上,大大小小的神社超过10万之多,并形成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神道没有教义也没有教主,信奉的是自然崇拜,相信一草一木世间万物之中无不有“神”的存在,虽然真正信神道的日本人据说还不到5%,但这并不影响日本人“森罗万象皆有神”的宗教心。例如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并不懂得“神道”是什么,但在路边看到一枚四叶草,会小心翼翼地摘来捧在手中心怀祈愿,相信这枚四叶草能带给自己好运——这便是日本式的“宗教心”。这样的宗教心令日本人对于自然与事物的心怀敬畏,这种敬畏之心潜意识中约束着日本人的言行。
此外,还源于日本人的生活习性。日本是个喜欢“分门别类”的民族。例如日本人吃顿饭,碗碟勺盆多得让人想流泪:吃鱼得使用鱼盘,吃天妇罗得使用天妇罗专用的篮子与滤油纸巾,吃日式蛋羹得使用专用的小木勺,即使是咸菜与芥末酱油等调味品,也得配备专用的小碟。日本人穿衣服也是一样:在家是“居家服”,出门是“访问服”,结婚白领带,丧事黑领带,什么环境穿什么衣服,区别得有据可查一清二楚。这种分门别类的“穷讲究”,不仅仅局限于穿衣吃饭,就连“空气”这东西也被日本人“细分”了一下:日本人评价别人时,最喜欢使用的一句话,叫“阅读空气”。懂得“阅读空气”,知道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的人,才能受人欢迎,反之则会很招人厌。外星人都知道,日本这个民族的集体性特强,在一个讲究团队精神的集体里,不擅长“阅读空气”的人,简直可以活得生不如死。
在《菊与刀》这本书中,谈到日本人的“德行”时说:“日本人的人生观是通过对忠、孝、情理、仁和人情等道德规定体现出来的”。于是,日本人的人生便由此有了“忠的圈子”、“孝的圈子”、“情理的圈子”、“仁的圈子”、“人情的圈子”等等许多其他被分类的圈子,每个圈子有每个圈子不同的准则。同样的“分类模式”,喜欢“阅读空气”的日本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生活空间也划分为“公有空间”、“私有空间”、“个人空间”、“集体空间”等等,空间不同需要“阅读”的空气也不一样,以此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与好感。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公共场合感受到日本人的公德心,而在另外的不同场合中,却又会看到日本人表现出的令人意外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