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2012-02-20 10:31:41 来自: 木卫二 (跌跌碰碰里 投进声声色色间)
10+10的评论 4
(Spoiler Alert! 由于形式题材关系,以下评论内容有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短片合集跟短片集锦,影迷并不陌生。DVD时代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城市明信片的《巴黎,我爱你》、戛纳60周年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它们都曾热卖一时,更是文艺青年聊天时候的热门关键词。短片合集有很多好,一堆导演的名字,光是看着都觉得气派。归结到底,它的最大到处就是短,充分迎合了现代人的速食消费,也节约了电影导演的创作时间,拼的就是那灵光一现。好的话,博众人一乐,大家对着拼盘,各取所需。坏的话,反正也不是正式的剧情长片,观众看过即忘,不会追究算账。要是真有精心制作的短片合集,看知名导演较量比拼,一口气扫掉的感觉确实过瘾。这趟《10+10》亮相柏林电影节,影迷们又是期待多多。
算起来,华语电影上一次出现短片合集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电影行动》(1:99电影行动),当时冠以公益主题,云集了杜琪峰、韦家辉、徐克等一批知名的香港导演,呼应了时势。近十年时间过去,香港电影的事实存在基本垮塌,合拍片和内地市场成为了主流。就在这几年,台湾电影大放异彩,更吹响了进军内地的登陆号角。今回的《10+10》,它由金马影展牵头,除了映照百年之题,对片长时间稍加限制(每个导演五分钟),其他地方便没有约束了,任由导演们自己发挥。
《10+10》的导演阵容有台湾新电影时代的侯孝贤、吴念真、王童等人,有“后新电影”的的陈国富、张作骥等人,最后是中青代的魏德圣、郑有杰、钟孟宏、陈骏霖等人。如果再算上没有参与制作的李安、蔡明亮和钮承泽,这帮人已经是台湾电影的代名词,阵容是前所未有的整齐。
作为台湾电影创作力量的大集合,这批人的年纪有老有少,能拍长片的短片又不一定熟手,因而《10+10》里头的短片有好有坏,水准不一。深层的原因可能还包括有些导演已经过了创作活跃期,有的血气方刚正当时。但话说回来,抛开平庸或低劣不说,好与坏的冲突不正是电影自身的魅力?观众想看的,不就是触动内心的某个点?
打头阵的王童和吴念真都是许久不见,王童的《谢神》轻松活泼,他还是设置了一对兄弟,在无言的山丘上放起3D电影,大有一股黑色的戏谐味道。吴念真的《有家小店叫永久》,讲的还是《这些人,那些事》里头常见的小故事,有人说意义不大,那是因为他们早已忘却了老祖宗的金银纸钱。谢神是闽南地区存在了多年的民间风俗,至于纸钱,那多半已经被归为封建迷信。两部短片都涉及了同一个话题,那就是新与旧的冲突,内心的笃定。
看过张作骥和郑有杰的短片,我对他们重新寄以希望。鬼都看得出来,《1949穿过黑暗的火花》是张作骥倒贴钱去拍了(据说有拍成长片的打算),文艺片导演小试战争片牛刀,真实火爆。古宁头巷道间的跌跌碰碰,令人不胜感慨。郑有杰的《潜规则》,它可能是《10+10》里最有观众缘的一个。标题用的新鲜,讲的内容更像笑话段子,搞笑反讽,切题应景。
陈玉勋、陈国富、钟孟宏等人的短片风格鲜明,陈玉勋的《海马洗头》以怪诞荒谬见长,搭上柯一正、柯宇纶、李烈,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充满了诡异和迷乱。陈国富的《初登场》以常在化妆间流传的鬼故事为题,岂不料竟接上了人人皆知的时代人物,真挚感人,情怀无限。钟孟宏的《回音》依然大讲内心阴暗,每一桩血腥暴力都是有来由的。至于结局,它依然是开放的。
张艾嘉锁定了死刑少年犯,郑文堂和何蔚庭关注老人。相比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更喜欢直面个体,用直接对话的方式来交代意图。正是在类似的对话中,《10+10》流露出对人本身的尊重(哪怕短片本身水平有限)。沈可尚讲述了无头无尾的巴士意外事故,戴立忍以一名身份不明的女子为主人公,杨雅喆继续青涩的校园故事,陈骏霖的镜头对准了搬家的小情侣……这几个短片较为晦涩,线索交代不清。有的偏向社会新闻,有的还是小清新味道很浓,有的是鸡毛蒜皮的琐事——这个状况在萧雅全的《有一好没两好》最明显,女人和罩杯的事情,简直无聊到爆。
王小棣放开了手脚一通乱玩,有默片还有露点。而魏德圣眼里就只有自己的《赛德克·巴莱》,把短片当成了宣传广告,如此省事的做法,当真有点小家子气。一辈子都不可能翻身的烂片导演朱延平,面对《10+10》的邀约,他也知道该缅怀点什么。重温《异域》,高唱《亚细亚的孤儿》,同样动听的歌声还有侯季然的《绿岛小夜曲》。侯孝贤压轴出场,他以朱天文家的老宅为景,讲述了母女间的聊天故事,是为《黄金之弦》。婚嫁大事,家常小事,从头说来,在家族合影的尾声中,要的就是那不经意间的一瞥沧桑。
透过《10+10》的奇怪组合和连接顺序,很多时候,我总是会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起步之初,以杨德昌、侯孝贤为首的新导演们正是通过短片合集的形式,打开了属于他们的那片天空。杨雅喆的短片就有点像《光阴的故事》里的《小龙头》和《指望》,陈骏霖的短片又有点像张毅的《报上名来》。不少短片选择关注普通大众,直面社会问题的做法,那分明就是《儿子的大玩偶》。即便不说台湾新电影的年轻人,胡金铨、李行、白景瑞当时也拍摄了三段式《大轮回》,与《儿子的大玩偶》打擂台。在70年代,他们三人加上李翰祥就拍出了四段式的《喜怒哀乐》,同样精彩。如此说来,台湾电影的短片合集早有传统。只是相对《10+10》的五分钟容量,老导演拍起半小时的短片来,确实要从容顺畅得多。
在我看来,《10+10》就是台湾电影同观众在恰当时间节点上的黄金约定。所谓黄金,并不是说这些导演就才华横溢,足以自封。有胡金铨和杨德昌等导演的存在,台湾导演不得不高山仰止。黄金是说时间宝贵短暂,稍纵即逝。要知道,在2008年以前,在新电影早夭之后,台湾电影整整经历了二十年的蛰伏期。轮到眼下的全盛阶段,没有人知道能持续多久,票房还能火爆多久。透过《10+10》,依然能看到台湾电影带给我的那些欢笑、泪水和感动。光凭这些,那已经是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