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被綁架的觀眾

[复制链接]
1773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這是個很奇妙的心理暗示。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心裡篤定了給這部《金陵十三釵》四顆星,理由很簡單:這部電影是個近十年爛片奇多的中國導演拍的+沒什麼大毛病+這是個國難題材+觀影過程中我流淚了。
  
  在十三釵上映前我就說了,這電影豆瓣評分在7.3~7.8之間,最多8.1。首映那天,評分為7.6,和《龍門飛甲》一樣,我還略微吃驚。沒想到過了一天就到了8.2。(剛剛又看了一下已經到了8.3,真不能再高了)
  
  去瀏覽那些短評,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類:個人情感抒發類(包括那些帶了很主觀的評價的比如說這是中國史上最好之類的)、五毛類(不多做解釋)、狂贊老謀子類(仿佛這部片子不給老謀子一個小金人他就要吃顯示器一樣)、淡定影評人類(終於出現了)。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評論都是和電影真正的質量無關的,是我們的觀眾缺乏欣賞能力嗎?不是,是我們的觀眾被所謂一些感性的東西綁架了,說得更難聽一點,是那些在國人心裡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第一,是反日情緒和羔羊意識。
  
  我曾一度對那些著迷于東瀛文化的青少年們有某種偏見,但現在看來我錯得離譜。他們也許比那些說著要操日本鬼子全家高喊東京大屠殺的爺們要理性得多。也許讓這些青少年來試著瞭解這段歷史,這段歷史才能被更好地保存。文明死在獸性的刀刃下,例子不用舉。剛看了一名人人網上名叫朱睿的用戶寫的關於《金陵十三釵》的評論,大體上我贊同,但是裏面關於老謀子花六億拍一部激起仇日情緒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任何一部涉及到中國的侵略戰爭的電影都會激起仇日情緒,這並不是導演本意(也沒有哪個導演會這麼干),這隻能說是我們的觀眾大腦里有一個反日的按鈕,任何關於那段歷史的演繹都能激發那個按鈕,然後,便如同被設定好了程序的機器人一樣開始走向文明的另一端。我想《金陵十三釵》是宣傳反戰的,因為這裡是一個牧師帶領一群兒童和女人進行抵抗(李教官那個角色也是迫不得已地保衛兒童),他們站在上帝的一端、人道的一端來對抗獸性的一端、反人類的一端。也許會有人說就是因為貝爾演的這群人是弱勢的一方並且被欺凌才激起憤怒,那麼我們再來看個例子——《南京!南京!》。這部電影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因為其中有一個尚存人性的日本士兵角色——角川。當年上映的時候很多人罵陸川親日就是因為電影刻畫了角川這個角色。事實顯示的確有像角川這樣的日本士兵在二戰時被人性和獸性之間抉擇深深折磨,但是我們這些觀眾選擇不相信。我們如同條件反射一樣對超出了我們從小接受的所謂愛國教育範圍的東西有深深地抵觸感,並且在接觸它們的時候有本能想去摧毀這些和價值觀不符的東西,即使是事實。我們形成了思維定勢,仿佛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是羔羊,等待的命運只有被宰殺,而日本人是不可能有良心和人性的。如果有日本人表現出同情和人性的一面沒有像我們“期待”的那樣滅絕人性,我們會感到不適和缺失,因為這樣的話我們便少了一個仇恨的理由。就像有人先喝湯然后吃晚飯最好還要吃甜點一樣,如果少了一個程序,他就不舒服,爲什麽?從小養成的。這也是爲什麽我一直很嫌棄歷史課本的原因,課本告訴我們死了很多人,我們很慘,我們最後贏了,小日本滾了,而且戰後情況很慘,然後,沒了,我從來沒有見到我們作為一個慘烈的戰勝國對戰爭的反思,是的,死難人數也許是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不要觸發戰爭的導彈,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仇日情緒揮之不去的民族的畸形崛起。而羔羊意識我前面也闡述了,認定本民族就是該被屠殺的主體,然後按照慣例掉眼淚控訴。所以觀眾只要看到慘像,便流淚,便給高分。不要說駡了,就是說這類電影一點內容上的不是必然激起某些人“你他媽有沒有良心”的罵聲。說句不好聽的,在中國拍什麽最不容易被罵?抗日。所以可以說老謀子拍《金陵十三釵》賺回口碑其實是占了國難的便宜的。在一個連價值導向都不正確甚至沒有的國家,出產的不僅是爛片。
  
  第二,是對個體的否定。
  
  和前面一樣,如果有人對這種電影有批評,便會招來罵聲,為何,因為我們不怎麼願意學習尊重個體意見。你和群體不同,別人都五星,就你三顆星,你就是傻逼,你沒良心,你腦袋被夾了,甚至,你全家都是&%*((%%¥)&%¥……這適用於對所有類型的電影的感想,所以中國觀眾喪失了質疑經典和讚賞“爛片”的權利。曾經我在一個豆瓣用戶的主頁上看到他的簽名是“不要被豆瓣評分綁架”。大多數不把豆瓣當約炮工具的豆瓣用戶估計都有這個體驗,明明覺得不錯的電影/專輯/書看到大多數人打了三顆星之後自己愣是給降了一顆,而覺得很沒趣味的東西卻上了豆瓣電影250,或者是看到評分過了九分就默默改星。這種否定少數派的心理其實也是對個人意識的不自信,看電影不是選舉,需要少數服從多數。有的人還真像是選舉里一樣,有個人意見乾脆棄權。所以好片越好,爛片越爛,我是說評價。這點也可以解釋爲什麽《金陵十三釵》從7.6到8.3,多數的4星5星拉動更多的好評。
  
  現在我們來談談這部電影。
  
  毫無疑問這是老謀子近十年拍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但也正如我之前所說,這個題材是很占便宜的,只要各種元素到了,觀眾不會不買帳,觀眾的淚點也很容易被掌握,而我們的觀眾又是如此地感性,眼淚過後只剩好評。但客觀而言,張藝謀不過就是講完整了一個故事而已,至於講述的技巧,我也只能說是平平淡淡無功無過,那伴隨整片的彆扭旁白,我都懷疑是不是張藝謀怕自己交待不好劇情給加上去的。這也是爲什麽整部片子沒有一個明顯的高潮。
  
  張藝謀是個些許做作的導演,這不僅表現在他對色彩和女人這兩個方面的拍攝上,也體現在他的戰爭場面。那個用人體掩護的慢鏡頭,配上不知所雲的音樂,讓人看著有種想找遙控器快進的感覺。那種隨著子彈起舞的場景不能玩拿來主義,尤其是配樂還不能打動人的情況下。他想用這些來表現深刻和大場面,但是過分追求使得其做作而僵硬。包括墨玉的那做作的屁股,扭得我每看一秒都要擔心她的骨盆會不會出問題。
  
  可以說大片化后的老謀子每一部電影都是差不多做作的,細節上的過分追求(從《十面埋伏》的慢鏡頭到《黃金甲》的菊花再到《山楂樹》的時代塑造)毫無例外地延續到了這部《金陵十三釵》中,而這次能取得口碑上的成功,多半得歸給編劇,還有原著作者(也是編劇之一)。老謀子在商業道路上高歌猛進的過程中上丟失的,是一種最初的情懷。
  
  這部電影無功無過,無法給我們帶來《讓子彈飛》一樣的衝擊(你懂的我說的不是感官衝擊)。這部電影是保守的,按熟悉的套路拍攝的。老謀子不像陸川和姜文,他是不會考慮把這部電影拍成黑白電影的,他走的都是常規的那一套(何況老謀子的電影從來色彩就是大賣點,無論是菊花還是旗袍)。至於所謂他給中國大片開創了新的模式,我也覺得這個說法不怎麼靠譜,請外援只是給所有想向好萊塢靠近的大片做了一個示範,但如果中國電影的趨勢只是越來越像好萊塢,這聽起來就挺可笑。
  
  至於演員,Christian Bale沒什麼可說的,一如既往地敬業。飾演墨玉的倪妮太過做作,both in hip and English。感覺就如同我上一句中英文摻雜的感覺一樣。同是飾演漢奸,曹可凡不如《南京!南京!》里的范偉,但總體不錯,尤其是英文臺詞,有口音,但是不做作。那群中學生,難為你們了,又是哭戲又是強姦戲的。還有其他的十三釵(除去墨玉),反正記不大住,倒是特別喜歡豆蔻這個角色,又潑又辣的。
  
  整片的亮點是教堂的彩色玻璃,是講述者書娟的視角,而且玻璃被子彈穿破的那個瞬間,我想對老謀子說,色彩上您真的贏了……
  
  
  
  
  
  
  
  
  
  終於寫完了,一年多沒寫東西了就這個水平見諒吧。

精彩评论3

沙发
回憶巳破碎沛绿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1-12-28 00:12:49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不错,写的真好,人才啊
3
过去那一年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1-12-28 02:51:12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我也刚看完,觉得不错
4
murus  乞丐  发表于 2013-10-14 17:40:04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来刷分的,嘿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