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不成体系,没啥技术含量,不是影评人,不是五毛。一些感受而已。
--------------------------------------------
一、关于小说
在原著小说里,并没有入殓师约翰一角。电影中的约翰,差不多是神父、法比以及青年军官的集合,同时又给了他一个新的身分——入殓师。
神父死了,需要有人来将他入殓,潦倒的约翰就这样出现了。
小说中唯一出现过的女学生的父亲,在电影中也被融合成了孟书娟的父亲——一个汉奸。
小说中颇吃重的青年军官本是个很有味道的角色,这里已经将部分戏份放到了约翰身上,佟大为扮演的青年军官,被撇到了彻底的配角地位。除了打仗还是打仗,整个过程脸都没干净过。
国军撤退情节,书中交代了来龙去脉,电影中则完全忽略。只变成了一支小分队负隅顽抗,最后壮烈牺牲。看小说时,觉得这段颇感慨。当年国民党高级军官们已跑得七零八落,只剩下下层这群当兵的还死守着。群龙无首,军心不稳,日本军队几个传单就让这群士兵全部缴械投降。日本人骗他们要把他们带到岛上去劳动改造,实际上是到长江边全部枪杀……可怜的士兵们全都相信了……可惜这段并没在电影里表现出来,若表现,则是直刺民族(或者可以说是人类)的弱点。
大屠杀的气息被淡化。未看影片之前,我的期望是压抑与鲜活、死寂与浓烈的强烈对比,从而达到很强烈的心灵冲击,但似乎隔靴搔痒,没达到我心中之预期。
二、学生与妓女
这帮女学生对这些妓女,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的。最起初的,是厌恶。女学生大多家境不错,妓女一词对她们而言仿佛洪水猛兽,避之不及。但少女的心思,总是充满着好奇,以及对美的向往。这些秦淮河边的妓女是美丽的,水蛇般的腰肢,红唇,卷发,眼角眉梢都是风流。电影中有不少书娟的“偷窥”镜头。她躲在暗处,偷窥这群女人,以及这群女人和男人之间的交谈。这种无意识的偷窥,是少女心中的隐秘所在,厌恶羡慕的杂糅。影片并没有在偷窥上下大功夫,草草几个情节,有点模仿《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意味。
学生和妓女,一出现便是矛盾冲突。一边是被父母送到教堂来培养的名媛淑女,一边是秦淮河边卖笑的轻浮女子。之后矛盾冲突不断,直到一颗流弹击中了无辜的女学生,一切才有转机。
小说的开头,是写书娟第一次例假的到来。这一描写,和后面的妓女们的出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
此时的南京城已是人间地狱,这一块似是人间净土,女人们继续争风吃醋,学生和妓女继续僵持着。若是这里的外部气氛能渲染得更压抑些,这种争风吃醋才更显其震撼。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让人震撼的呢?
三、暴行与乡愁
在当今国产描述日本侵略军的电影里,往往会一厢情愿地加上“乡愁”这个主题。这可能是导演们受几个日本文学、电影大师们的影响吧!《南京南京》把这点渲染到了极致,《金陵十三钗》也不例外,且表现手法类似,想要起到的作用类似。然国民无法体味中国“大师”们的深意,一部分人当好奇看了,一部分人则愤怒。大屠杀和乡愁并存于日本侵略者的心中。我并不反感这点,但是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这么一个处处讲求礼仪,随时抒发乡愁的国度,能干出如此不人道的事情来。
四、恐惧与奢靡
避难的主题,法西斯的屠杀,自然而然让人想起2003年摘得奥斯卡三项大奖的《钢琴师》。其他姑且不论,当年这部《钢琴师》让我看得一口气喘不过来,心头压抑,仿若经历一场大逃亡。《金陵十三钗》以此为主题,但缺少了一种压抑恐惧的味道。几个女人叽叽喳喳,心头似乎完全无半点的恐惧,倒是把这个避难场所当作另一个风月场。这估计和导演以及演员的表演能力有关。
若不是明确被告知这部电影的大环境是南京大屠杀,恐怕很少有人会联想到当时南京城已经是尸体堆积如山,熊熊的烈火烧毁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当然,导演并非一定需要用正面的镜头来展示这痛苦的场面,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然这个情感必定不可缺少。
可是现在,逃难的女人们,无论是花季少女还是风月高手们,心头似乎统统忘却了外面正在发生的一切。烟火味、尸体腐烂焚烧的气味、南京城的炼狱,似乎与她们绝缘。其实我本想看到的是一种在压抑的氛围下的风情与争斗,那种死亡边缘的艳丽,或许有一种惊世骇俗的美。
有人说,张艺谋立志于每个镜头的精致,最终缺少了灵魂。
五、入殓师
相比原著,电影的男主角是修改幅度最大的一个。这是一个不存在于小说原著中的人物。神父死了,需要有人来主持入殓安葬的仪式,于是入殓师约翰就出现了。在小说原著中,神父并没有死,他是抵挡住日本人的最大力量。
不过,这样的改动对于电影而言,十分之好。入殓师这个角色的加入,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死亡的气息。入殓师是一个符号,一个死亡的符号,这个死亡的符号和教堂里的女孩女人们发生了直接的关系。但也正是这个死亡的符号,却再三保护了这些人。让她们“生存”了下来。
说到入殓师,总能让人想起2008年的日本电影《入殓师》,本片获得了这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其探讨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愧于它成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张艺谋将其主角定位为入殓师,是否又是继《钢琴师》之后又一次野心的表露呢?
入殓师最重头的一场戏,在我看来,不是别的,恰恰是给十三钗化妆的一场戏。这里有个细节,入殓师说,他只会给躺着的人(尸体)化妆。这于中国人而言,是很忌讳的。但十三钗整整齐齐地躺成了一排,入殓师约翰一个又一个地给她们化妆,理发,仿佛完成一场入殓仪式。——是的,这些女人都是去赴死的。只是,她们在死前完成了入殓的仪式。
这段,本该相当震撼。但不知道为何,总觉得蓄势不够,无法达到戏剧的高潮。
六、秦淮景
这段是被众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也是张艺谋最擅长的。极其艳丽极其妖娆。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彪泪了。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