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八个最——Les Miz观感

[复制链接]
1206 3
兔兔小兮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30 13: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过,还没有看,不知道咋样
何必去在乎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30 08: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不错吧,没有大的惊喜
清诗蓝雨憩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30 03: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我吸收了,去看看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观看Les Miz电影版真是个痛苦的过程,必须得时时提醒自己是在公共场合,不能随便大声吐槽爆粗,不能站起来喝彩拍手,激动时不能大笑,感动时更不能放声大哭。一部电影能让人入戏到这等程度,已经算是成功,即便满是挑剔,那也是幸福的挑剔,于是在此将观影过程中跌宕起伏而无法抒发的情绪,化作撰写review的力量。该电影版总体而言,既不像之前观trailor留下的恶劣印象所想象的那么糟,也显然也有硬伤使其减分不少;本文将采取先抑后扬的手法,先把心中的鬱憤一吐為快,再慢慢品評可点可圈之处。
  
  电影版中最被糟蹋的歌曲:
  
  Stars (Russell Crowe): 一首刚柔并济的Stars,唱尽铁血男儿心中一片热血与那别样的丝丝柔情。如此浪漫感人的星空下的独白,令多少观众为剧中的大反派而倾倒,却被Crowe唱成了不温不火,好像一盆凉了的洗脚水的味道,你对得起导演苦心为你搭建的巴黎夜空么?简直是千古罪人!与25th anniversary中一样烂得没争议的苦逼帝Nick Jonas不同,后者是那种畅快淋漓的糟糕,而Crowe则糟得有些暧昧不清,说不清楚究竟哪儿不对劲,可总是浑身不适,似乎没有一处在对的位置上。他的嗓音粗粝豪放,本就不适合舞台剧,又缺乏改进的天赋。于是他就像是个误入巴黎都市的澳洲牛仔,虽然卯足了劲但还是显得格格不入手足无措。
  
  Bring Him Home (Hugh Jackman): 真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小警察唱砸了一首,小逃犯也不甘落后陪着一块儿挨骂,这才是真爱啊呵呵后。作为诸主角中最具舞台剧经验的Hugh Jackman在影片中饰演的Valjean真是叫人失望,毫无亮点形同路人,不仅大失原剧水准,也大失Hugh Jackman自己的水准。不知是演多了金刚狼还是怎么回事,整部影片中他都完全不在状态,好的时候也不过是兢兢业业中规中矩把歌曲唱完表演做足,而糟糕的时候,就像这首Bring Him Home一样,我甚至觉得一开嗓导演就该喊“Cut!”了吧。虽然Colm Wilkinson的Bring Him Home是我们不曾奢求超越的经典,但将一首悲天悯人的内省独白唱得似乎在跟上帝吵架一样义愤填膺,实在有点超出我的接受范围。真的好想问问Jackman,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被粗着嗓子吼的Crowe上身了么?
  
  电影中最含混了事的歌曲:
  
  Valjean's Soliloquy/Who am I (Hugh Jackman): 大约是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缘故,这两首歌曲的戏剧性不如原剧那么强烈,低声无措的自问与之后的高潮转折形成的对比总觉得不够鲜明,可是这两首歌的魅力与所要表达的正在于灵魂撕裂的张力啊!没有了这些戏剧效果,Jackman只是走过场一样将应当表达的人物性格转变与剧情发展交代完毕就了事了,可没有了这两首歌的震撼人心的效果,就让Valjean这个角色变得苍白无力,没有存在感了太多太多,讲真故事的深度也因此折损不少。
  
  电影中最酱油的歌曲:
  
  A little fall of rain (Samantha Barks): 原剧迷对电影版演员的表现最失望的大约当属Samantha,On my own这首在25th被萨妹子演绎得如此甜美感伤的情歌在电影中却真正成了首不咸不淡的过场歌,而到了a little fall of rain,整个场景和气氛都根本不合拍,于是两人再怎样落力演出,都显得有些无厘头,观众可能已经涌上心头的莫名情愫却也不知该安放何处(导演万死都不该连这首歌都下手去砍啊!)让萨妹子藏纸条这个细节上的改动不知是否为了照顾剧情节奏,但真正是牺牲了éponine这个角色,完全没有了原剧中虽然卑微却因爱情而勇敢无私的人性光芒,影片中太少的戏份只将她塑造成一个为爱而自私但本性善良的路人妹子。真想为萨妹子喊冤,多么好一甜美可人的姑娘,真心为她可惜,以她的实力和表现明明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纯吐槽部分就到这里了,接下来来谈谈让我欣赏的部分。
  
  电影中最突破原剧的歌曲:
  
  I dreamed a dream (Anne Hathaway): 如果问我此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演员是谁,Anne!一定是Anne!绝对是Anne无疑!听完她的I dreamed a dream,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我简直就想掐死导演,那该死的trailor实在太忽悠人太埋没了Anne的演技。首先这首歌在影片中的位置不才私以为好过原剧的安排,原剧中Fantine在赶出工厂时唱这首歌时的情绪似乎不过是出于对生活的失望,而在影片中的Fantine已无家可归连发肤牙齿都变卖了,沦落风尘时她是走投无路已失去一切,当嫖客从麻木的Fantine身上爬起,扔下那两个小钱时,她也是无动于衷,仿佛一具只剩呼吸的尸体,而此时,她忽然幽幽地依稀回忆起那早已模糊的过往,“There was a time...”,她渐渐忆起曾经拥有的美好生活与单纯的希望,想起时心中仍有一丝甜蜜但说出口时已不禁凄然,她想起生活怎样摧残了她的梦想,她的爱情怎样变为噩梦,残酷的命运如同一只兽一般紧紧地攥着她让她恐惧寒颤,而更让她疼痛的是,这爱从未真正离开她,即便身陷地狱之中,这爱与被爱的希望还在她将死的心中时不时热烈跳跃,然而最终她绝望地承认,在现实面前一切挣扎盼望注定只是徒劳,“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这最后一句在Anne的口中唱出之时,仿佛连观众都能感受到她生命的火花正在一丁一点熄灭黯淡下去,只是消逝不见。没有肢体动作没有场景切换,仅仅是依靠面部表情和演唱,Anne将这首歌曲的感情表达地饱满而层层递进,每一个眼神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沉浸在她的歌声中,却连她的唱功如何都已彻底忘记。看到这里,只有能以浓浓的朗诵腔说一句“我的心都碎了”才能表达我的感受。
  
  电影中改编得最情有可原的歌曲:
  
  One day more/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不少原剧迷在看了trailor之后都会吐槽导演对one day more的低调处理,这首歌曲在我看来简直是全剧的灵魂歌曲,革命前夜那蓄势待发激动人心的一刻,剧中人物的众生相栩栩如生,正是这种既圆满又充满山雨欲来的紧张期待感叫人热血沸腾。而在电影中,这首歌却被淡化了,略微糟糕的混音,运用不当的镜头切换和寒掺的群众场面,都叫人感到使不上劲,于是纷纷质问导演你到底在干什么。看过全片之后才知道,导演对Les Miz的节奏处理和舞台版很不一样,比如将On my own和Stars挪到前面,影片的中场不是在one day more之后而是在1823的Paris之前,或许是为了方便电影观众跟上剧情节奏,而对于这样的处理来说,one day more就只是普通的一场戏,若是做成一个万人引吭高歌的效果,则后面该如何顺利衔接过渡下去便成了问题。导演在one day more和barricade之间加了一场出殡戏,也是合情合理,毕竟舞台张弛有度的节奏与戏剧张力便足够了,但对电影来说让故事合情合理讲下去的细节桥段则必不可少,于是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不仅必须呈现也显然得是个高潮,所以其实one day more的高潮有一部分给匀到了这场戏上去,使剧情能顺利过渡。在ABC咖啡馆没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总感觉少了半口气,而放在这里实在是一个亮点,军警拉起的警戒线中黑色的灵柩慢慢行进,拥挤的人群一片肃穆,虽然是死一般的沉寂却已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空气中的愤怒已经膨胀得就像干柴一样亟待引爆燃烧,这时一两个学生低沉压抑的声音响起,轻声而有力地唱起“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坚定得不容打断怀疑,于是三个四个,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合唱之中,军警们慌了神,Enjolras冲进警戒线挥起红旗,更多的人冲破人墙占领了马车,站在灵柩上的学生们满脸都写着骄傲与自信,带着挑衅的眼神俯视着与之对峙的军警,战火的号角就此响起。这一幕让人心跳加速,而看着这生动的场景,忽然感到Les Miz中的学生们竟不是那么遥远了,他们不仅仅活在19世纪或小说书中,今时今日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不也总在上演,不也总活在我们真实的记忆中么?这葬礼,这哀悼的人群,这年轻稚嫩却无所畏惧的孩子,还不令人熟悉么?可怜的孩子们啊,可惜你们不知道在前头等着你们的是什么。
  
  电影中最佳视觉效果歌曲:
  
  The Final Battle: 这次的影片中,我想导演加入最多自己的诠释与表达的大约还是学生戏吧,这一幕几乎和原剧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说舞台板的battle是学生们自己理想中的革命,那么电影版呈现的就是现实中这场革命真实的面孔。当影片镜头的上帝视角恰到好处的那么一拉时,在观众眼前的是偌大的一个巴黎城,大得无法想象,黑压压的一片,这时才意识到,这些学生们的街垒是多么微不足道,那火光是多么渺小,渺小的几乎变得可笑了。于是这场革命不再是想象中理想主义者的奋起与斗争,不过是以卵击石,蚂蚁绊大象,他们不再是奋不顾身的英雄们,只是一群孤立无援的孩子,弱小的可怜,几乎可笑。于是连army officer的喊话都像是带上了一丝无奈的怜悯与劝解:孩子们,你们肯定完蛋了,还是别闹了,救救自己吧。那一句you have no chance, no chance at all也有了真实的意义,因为这才是现实,血淋淋的现实。影片中凸显的张力不在于这场战争必然失败,更在于学生们革命的意义,他们牺牲的意义,在final battle之前,他们怀疑的不是胜利的可能,而是他们所作的这一切的意义,人民的冷漠与叛逃,这零落不成气候到几乎可笑的尴尬场面似乎在质问着他们,你们这么做有谁领情,你们要拯救的世界与人民根本就不赞同也不需要你们。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恰如其分地在此时出现,还有那一句let others rise to take our place until the earth is free,导演充分利用了这些在短短几分钟内定义了他们的信仰,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目的,正在于那以血肉之躯抱着必死的决心用胸膛扑向子弹,此刻的站立与坚定便是意义。
  
  而与舞台上交错的灯光与偶尔的火光迸射和噼里啪啦的枪声带来的抽象效果不同,电影自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们看见学生们怎样在街垒前倒下,怎样在绝望地拍打着紧闭的大门向居民求救,怎样退入ABC咖啡馆手足无措惊惶地等待命运的裁决……于是我们看到,军队对抗的并非揭竿起义的革命者,不过是握着几杆枪却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们目睹的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屠杀。我想这是导演所想塑造的革命,不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理想幻灭,这不过是一次以卵击石的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这些学生不是我们会崇拜向往的英雄,只是需要我们怜悯的无辜的孩子,每个年代的人们看待学生运动与革命都会有不同的视角,而我想这大约更贴近这个时代所认同的定义吧。于是我几乎谅解了导演对Enjolras的淡化处理,几乎原谅了他把Enjolras只写成一个普通的学生领袖,如此亲民如此平淡,所以在最后当Enjolras带着无畏的表情看着那对着他的十几个枪口的时候,导演还给了他一个Courfeyrac,跑到他身旁,陪伴着他一同英勇受死,或许因为导演想写的不是一呼百应的悲剧英雄,不过是一群志气相投而彼此相守的伙伴们。然而总算欣慰的是,无论如何,最终导演还是给了他那个倒挂的身影与血红的旗帜。
  
  特别想补充的是,剧场版远远强过电影版的一处绝对是bring him home melody的那一段,始终记得在电光火石之后的那突然的万籁俱寂一片漆黑,bring him home如泣如诉地响起,观众们屏息凝神紧张地等待着:究竟发生了什么?胜利了?失败了?有没有人生还?可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死一般的寂静,独有一支双簧管唱着忧伤的歌。当街垒渐渐转向正对观众时,交响乐忽然排山倒海地响起,人们看见Enjolras,像个殉道者一般倒挂在街垒上,身下的红旗像血泊一般将其包围,全死了,所有的学生们,他们全死了。那种厚积薄发的张力与感染力只有在舞台上才能感受得到,所以当导演煽情地让Jarvet将勋章摘下颤抖着放在Gavroche的遗体上时,我在脑中忍不住出现的还是那触目的血红与Enjolras。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歌曲: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 (Eddie Redmayne): 或许更准确地说这位小雀斑是让我最惊喜的角色,几乎做到了演与唱俱佳的地步。不仅是这一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几乎片中所有他的片段都是让人沉醉而赏心悦目的,red and black中的痴情,in my life中的紧张激动与深情,还是valjean离开之后几处的担当与果敢,他让Marius从只识谈恋爱的小白脸变得立体饱满,每一个场景中所能表现出的Marius美好的性情都被他紧紧抓住而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直叫人眼前一亮。而他的演技大爆发莫过于这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又是一首我曾经罪恶地总是忽略的歌曲,他没有滥于以煽情的方式来直接表达悲伤,一开始他压抑而麻木地如同游荡在一片狼藉的ABC咖啡馆中,忆起昔日的时光却有一丝讽刺与迷茫,怀念旧友他的愤怒悔恨难以抑制,而那一行清泪却诉尽了一个未亡人那难言的遗憾与伤痛。
  
  电影中最忠实原剧的歌曲:
  
  Epilogue: 我一直想看看导演会怎样处理这一首终曲,果不其然,从感情到表达上便是对音乐剧的一次完美复制,忠实传达了原剧所要表达的意义。而最值得一提的两个亮点,一是在Valjean的灵魂离开躯体走向天堂的时候,在圣堂的门外,那一如片首的烛光闪烁的小圣堂前,我们看到主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着Valjean,这个细节虽是煽情,却煽情得有理,假如人生如一场天路历程,最终的归宿便是回家,回到最初一切开始的地方。第二点是我一直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最后的群众合唱,他会为天堂里的灵魂塑造一个怎样的归宿呢?我没想到的是竟那么简单,不过就是巴黎的广场,人们站在街垒上,就好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一切都未曾改变,不过是天空变得洁净光亮了,人们的脸上有了希望与微笑,我喜欢导演这最后的定调,天堂不是存在于他世的寄托,不是个超越现实的别处,它就发生在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可以存在于我们的当下。天堂的再临,是降临于人们的面容之上。
  
  另外补充一点,Epilogue让我很莫名和不满的一点,是导演修改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歌词,没有采用原本这里的那版歌词,只是在重复之前的歌词,让Finale显得有些单调,观剧时最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歌词出来那个升华真是对观众的最后一击啊,现在意义就变得单薄了许多。但那一刻已经感动到纵然不满,也都不好意思吐槽,只在心里对自己说算了算了……
  
  正如我看完影片之后的吐槽,从一个音乐剧粉的角度来看,这一版Les Miz可挑的刺太多了,休叔一直在抖,克劳基本靠吼,萨妹子变路人,金毛恩灼毫无存在感,酒店老板跟老板娘就跟故事里的人物一样纯粹在浑水摸鱼,Stars与Bring Him Home被彻底毁了……可Les Miz的魅力就在这里,心里头一路吐槽,可眼泪还是哗哗得留个不停,被感动到很没用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Les Miz大概是最可以脱离舞台,仅仅靠歌词和音乐都足够丰富的一部音乐剧,这大约也是电影版依旧魅力十足的原因,底子太好了。然而这对于导演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个Les Miz粉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呈现版本。Tom Hopper所能做的,不过是把音乐和故事,呈现出一个他所理解想表达的版本。至于这个版本如何?他的特点鲜明,一喜欢苦情,二喜欢苦情,三还是喜欢苦情;对于学生戏的演绎发挥空间最大,至于效果是否能被大众接受就是见仁见智;而对于我听剧中最着重的Salvation与Redemption这条线,他却几乎没有着重,发挥相当有限。可至少,相对其他更多可能发生的糟糕,Tom Hopper至少清楚表达了一个有血有肉,完整而自圆其说的对Les Miz的呈现。
  
  于是最后我问自己会给这部电影一个怎样的评价,我想当我要给别人推荐Les Miz的时候,我会不会推荐这部电影,还是会像对待POTO电影版一样赶紧撇清关系,我想我会推荐的。这,便足够了。

精彩评论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