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励志和意淫间的金线

[复制链接]
944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三傻》是一部励志片。励志片的正道是树立正面典型。这个正面典型需要充实丰满,神完气足。惟其如此,才能充满感染力,激励人心。
  
  但不幸的是,此片虽然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却惟独在塑造人物上交出了一只做工不甚精良的充气娃娃。
  
  兰乔一出场,就设计令跋扈学长遭遇电鸡。此计技术含量是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到的常识。当然,作为开场的引子,不必对此苛求。
  
  然后,“为什么不用铅笔呢”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笑话。拿出这个笑话到电影里炫耀聪明,我只能善意的猜测:也许这个笑话在印度不流行,所以对印度观众是有效的。
  
  课堂上,老师考“机器”一词的定义。兰乔答不上来,还要用一段绕口令来描述“书本”,似乎成功的运用归谬法讽刺了“死记硬背”。这段自作聪明的情节真是适得其反,令人倒足胃口。任何一个受过科学教育的观众都会明白抽象概念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将抽象概念视为无用,只能说明兰乔这个人物根本还没摸到科学的门,充其量是个有点小聪明的贫嘴青年。
  
  一位“有天赋”的学生因为不能“应试”而意志消沉(多么无趣俗套的情节),放弃制造新型小飞行器的兴趣项目。兰乔悄然接手这个项目,终于做出了一架能飞的东西!看到那玩意儿飞起来的一刻,我流泪了:如此高科技的天才之作,放到吾国,一定能荣获XX市中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吧。这就是影片所呈现的,印度顶级工科院校的顶级学生水准。此片编导真的不是高级黑吗?
  
  ……所有这些幼稚情节,都体现了创作者(编剧和导演)对科学的极度无知。无知而能说套话,讲大道理,看来也不是吾国人民独擅胜场。我在漫长的中学时代就已经受够了“应试教育改革”、“反对死记硬背”、“拒绝高分低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类聒噪。我真心不知道为什么时隔多年,还要看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听一群印度人再聒噪一遍。更何况这群印度乌鸦的知识水平,根本不足以塑造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正面典型来。
  
  此种无知在影片的最后达到高潮,令人喷饭:兰乔大学毕业后成了教育家兼发明家。作为教育家,他似乎走上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老路,凭空创建了一所“科学教育乌托邦”式的学校。但同时,他在这个乌托邦里所做的一切,又似乎仅仅是一位吾国中学里的优秀课外兴趣辅导员。——总之,连空想都没什么想象力,影片创作者的极限也就到此为止了。
  
  至于兰乔的发明家角色,影片创作者在无知的基础上保有了前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个人可以不依托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依赖先进的科研设备,不需要高额的实验经费,就可以在扮演小学生课外辅导员之余,以工科一本的学历,民科的热情和执着,闭门造车,改变世界,令大型生产企业的副总裁追在自己屁股后面跪舔。影片编导创作这段情节时,脑海中大概浮现出了瓦特、莱特兄弟、爱迪生等诸位工业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吧。真难以想象这样的电影产生在印度这样一个也算在当代科技上有所成就的国度。
  
  我开篇即说到:励志片的正道是树立正面典型。而此片的正面典型如此虚弱,不得不加点“对面看来”的负面典型以为衬托。吐槽负面典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其脸谱化,小丑化,妖魔化,极尽夸张贬低。校长“病毒”和模范学生“消音器”就是此种脸谱和小丑。此种负面典型的出现,就像一部蹩脚动作片:龙虎武师排队将前胸亮给主角长达两秒,领一记回旋踢,再逐个惨叫飞出。我该佩服主角武艺高强吗?
  
  这部电影其他方面优点颇多,否则我也不会在吐了这么一大通槽之后,依然给出3星。我想说的是:励志和意淫看上去很像是同一事物的两种说法,但其实还是有一条隐隐约约的金线将其区分开来(此处向冯金线老师致以一点点敬意)。凡励志电影,多多少少总有些“意淫”,创作者的使命,就是将其打造得合情合理,以假乱真。而这部《三傻》,拍得那么花哨热闹,玩了那么多奇技淫巧,却最终只是建筑在流沙上的城堡。它站到了那条金线的下面,而不是上面。

精彩评论3

沙发
左灯右行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12 17:39:07 | 只看该作者
听说过,还没有看,不知道咋样
3
悠悠爱吃鼠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12 19:13: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的我吸收了,去看看
4
快乐的傻倩倩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12-12 20:51:19 | 只看该作者
还不错吧,没有大的惊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