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张悬内地巡演回眸:不同思维的碰撞

[复制链接]
1005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去年8月参加了张悬和Algea乐队在内地6个城市为期14天的“城市·唱游”巡演。这趟巡演自8月10号从广州出发,途经武汉、成都、青岛、北京,最后在上海收尾。可惜出师不利,首站广州站因为批文问题,被临时取消,至11月27日才重回广州补办了一场,幸好其他场次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趟巡演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唱片公司希望借此宣传张悬5月发行的专辑《城市》,二是作为《城市画报》杂志10周年庆典“荒岛音乐会”系列的其中一项。

巡演的报道最近终于发表出来,登在《城市画报》“荒岛音乐会”特刊里。这一趟巡演带给我一些思考,不吐不快。

首先,巡演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在广州,演出被临时叫停;在武汉,热情的歌迷把我们围在后台;成都算是气场最好的一站,但也没能缓和巡演团队内部的矛盾;在青岛,酒店的事又闹出风波;在北京和上海,乐队成员的体力有所下降……这些事有些是天灾,有些是人祸。虽然大家终归还是期望巡演能一帆风顺,但乐观一点说,磕磕绊绊才是一种磨练。媒体想看到的是,如果有状况出现,作为乐队领袖、巡演核心的张悬会如何化解?这才是最能体现她魅力的地方。

其次,这次巡演,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碰撞。在《城市画报》荒岛音乐会特刊里,杂志副主编黎文这么说:“没想到这次合作是出问题最多、让所有工作人员倍加痛苦的一次。这跟张悬没关系,完全是我们无法接受大唱片公司过于商业化的操作模式,或者说,双方对待演出的态度不一样,我们是把现场演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但对大公司来说,演出只是他们整个宣传计划的一部分。”当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生碰撞时,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就不可能在巡演途中这种紧迫的坏境下解决问题,只能变成各说各话。我既不是《城市画报》的人,也不是唱片公司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看待张悬以及演出本身的态度,也和唱片公司不一样。在这趟巡演中,每个人都最大限度的尽了力,各司其职。我对自己的定位,当然是期待能挖掘更多巡演幕后的信息,而不仅仅是看6场演出(加排练)写6篇新闻通稿。那么唱片公司的底线在哪里?歌手和乐队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下次有机会,也许我们应该事先亮出底牌,而不是在巡演过程中才摸索。

再者,以我的认识,在两岸三地,能进行像“城市·唱游”这样规模巡演的歌手或乐队,几乎没有。红一点的,比如五月天,苏打绿,陈绮贞,他们的巡演没有这样紧凑,没有Live House的亲密感;没有张悬这么红的歌手,走不了这么多城市,撑不起这么多场次;当然有些内地乐队也有行程紧凑的巡演,但他们又不像张悬这样半个身子在主流市场,得不到可比拟的关注。此外,内地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演出市场到底有多大?我在青岛听到的事情或许能说明一点问题:青岛站的演出场地在青岛音乐厅这样一个看起来应该是进行古典音乐演出的地方,因为青岛没有什么场地更适合张悬的中等规模,小的太小,大的太大。而更严峻的问题是,青岛音乐厅550张门票销售一空(当然里面包括一定规模的关系票),演出却仍然赔本。演出爆满都不能盈利,这个市场的发展一定是畸形的。

最后,假如我还有机会再做一趟巡演的随行记者,仍然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和唱片公司的相处上,如何能做到双赢?我自己还可以如何与乐队的每个人打交道,挖掘一些音乐现场以外的东西?写稿子的时候如何才能不让太多的细节把报道堆积成一篇流水账?


我想在两岸三地,做过巡演随行记者的人应该还没有。能随行报道一趟巡演是太美妙的宝贵经历。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渴望感受到更多人性化的人或事:比如深刻又多愁善感的张悬;比如乐手在舞台上释放出的魅力。在流水线生产的唱片工业背后,巡演随行报道给出一个长时间接触音乐人的机会,观察他们,和他们交谈,而不仅仅是坐在宾馆里进行1个小时的公式化问答。我很感谢有唱片公司和杂志社能让这种理想主义的事情在中国发生,我也希望我的感受能多少给出一点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