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这就是生活,你能怎么办呢

[复制链接]
1369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其实我曾纯洁过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7-27 16:49:04 | 只看该作者
只得推荐的一部电影啊,顶你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土耳其导演查恩?厄尔马克2005年的《我的父亲,我的儿子》曾感动过很多影迷,片中的亲情关系也是建立在1980年代一系列例如土耳其军事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之上,温情细腻,直击泪腺。我很喜欢那份真实与温情,无论现实多么苦难,任何事到了记忆里似乎都带上了一层层淡淡的哀伤与美好,但影片也给人过于刻意煽情的毛病。
  
  这部新片《我的祖父》在很多方面都像是前作的续篇,就连小毛病都一样。改编自导演祖父的真实经历,故事要追溯到1919年到1922年的土耳其战争失败之后,土耳其1923年与几个协约过签订《洛桑协约》,直接后果就是1924年希腊和土耳其两国之间大规模的强迫性人口迁徙。片中的祖父就是那个时候被迫从家乡希腊的克里特岛随着家人来到了土耳其爱琴海附近的海边小镇,那时候祖父才7岁。这些人大都是穆斯林,遭到当地主流教派基督教徒的驱逐,而被驱逐的人中也有很多类似祖父一家那样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没有宗教信仰也成了外孙奥森的难题,这个10岁的小男孩一直很困扰,他总是被同伴嘲笑没有信仰。他将这一切归罪于自己的祖父,他希望自己是正宗的土耳其人,但是祖父一直告诉家人他们来自希腊,他们永远是希腊人。美丽的爱琴海沿岸的小镇上,人口拥挤,居民之间永远那样和睦。故事以小男孩的视角展开,电影的前半段都是小男孩无忧无虑的童年,有点小叛逆小淘气,但一切都宛如天堂。祖父在小镇上开了一家布匹店,祖父辈分德高望重,会照顾着镇上所有的同胞,甚至是路边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因为那是祖父的人民。
  
  无忧无虑的童年,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孩子眼里的世界,总显得有点小神秘,总是很阳光美好。但孩子眼里害怕的,却也往往是现实中最可悲的人。电影让我想到自己儿时的一件小事,五岁那年的暑假,我来到山东沂蒙山区的爷爷奶奶家,一个到处遗留着红色革命印迹的偏远小镇,镇上民风那时候还很朴素。在那里我很快结合了当地一些无法无天的小男孩,五六个人一帮,跟着稍微大点的孩子满村子的撒野冒险,在浅浅的小河里玩水。我们最爱的冒险就是在傍晚的时候朝一家村子尽头的茅草屋扔石子。大家总是会比谁的胆子更大,看谁敢靠近那家的院子。我是外来人,也一向胆大,还是人来疯,再加上不知道走进院子会有什么后果,真应了那就初生牛犊不怕虎,小伙伴们的激将法在我的身上总是管用,于是我不止一次的走向那个院子。在小伙伴的叫嚷声里,总有一个头发蓬乱的哑巴的老太太从屋子里走出来,像驱蚊子一样双手在空中胡乱抓挠,嘴里伴随着恐怖诡异的嘶吼声。那年夏天很快结束了,我也早就记不得那位老太太的长相了,只是后来有一次和爷爷提起这件事,才得知这位恐怖的老太太文革的时候死了丈夫,死了儿子女儿,自己也险些被村里人活活打死,从此就哑巴了,连带着整个人也疯了。10岁的奥森也害怕街头的流浪汉,还会不懂事的去揭镇上美丽寡妇心头的那道伤疤,这也许就是童年吧,因为不懂事,不经意间伤到的却总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的人,至此,我又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那位可爱的怪邻居。
  
  电影的后半段在奥森的父亲遭遇当地官员的蛮横对待之后,孩子眼中的美好被打破了。祖父一辈子都试图融入这个国家,他们却依旧是当地人眼中的异己。也许人越老越是思乡心切,祖父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死前还能回到儿时的克里特岛故居,他一直习惯性的向大海中扔漂流瓶,希望可以得到大洋对岸故人的回音。在愤怒和无根的漂泊感驱使下,祖父选择了自杀,这也提前结束了奥森的童年,电影的基调也开始滑向深沉严肃。一位老人,在一片异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儿女成群,身在这片土地上,骨子里却仍是觉得“这片土地”不属于自己,他再怎么努力,在当地土著人眼里仍是个外人。而自己遥远的家乡呢?那个属于自己的地方,有生之年却再也回不去了。
  
  信仰在这个故事显得很有意思,在克里特岛,因为当地人大都信仰基督教,于是信仰穆斯林的少数人成了异类,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语言,甚至祖先,于是少数的穆斯林人被希腊人驱逐了。他们来到了土耳其,但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们依旧是当地穆斯林人眼中的异类。不是因为你本质上是不是真的善良,本质上是不是“与人为善,与己为善”,你就是受人尊敬的好人,而在于你是不是信仰了什么。即使你一边诵读这《古兰经》,一边做着迫害乡邻的恶事,只要你信仰了伊斯兰教,你本质上也许就不会是真正的大恶人吧。
  
  电影在祖父的回忆部分,和《我的父亲,我的儿子》一样过份煽情的做法再次出现,作曲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在你的耳边低语“快起鸡皮疙瘩,不感动你还是人吗?”两大段回忆倒是拍的很唯美,也是整部电影最煽情的地方。现实的部分倒是显得相当收敛,儿童的视角选择性无视了很多东西,留下的都美好的有点失真,也许这就是儿童视角回忆的魅力吧。外孙奥森长大之后,终于圆了祖父的梦想,重新踏上了克里特岛的那片美丽故土,重新拜访了祖父故居那所房子如今的主人。故事至此也算圆满了,当然遗憾也显得更加刻骨,谁让这就是生活呢,正如房子女主人的那句感慨,“这就是生活,你能怎么办呢?”
  
  相比前作,这部续篇同样很温情,心态却更加乐观。移民们的身份认同和寻根情结极具民族性,儿童视角让往事、故乡和故人都变成更加美好,记忆总可以给苦难的现实平添些许美好,这也许回忆都这样吧。
  

精彩评论2

3
lesleylily  乞丐  发表于 2013-12-16 00:37:18 | 只看该作者
我是个凑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