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不善于讲故事,也可说自己没有时间在互联网上讲一些自作多情、不受欢迎的故事。我只是觉得有人在有意无意的扭曲一些东西,作为较早熟知南区的一员(1992年法学院和哲学院首批进入南区),我们与吉林大学近十年的坎坷奋斗史密不可分。现在的南区颇具现代化了,但是当初苦难的岁月,我们与母校共同经历过、见证过。举个小小的例子,十年前,13路公共汽车终点站在南湖广场,前进大街只是一条泥泞的土路,学生只能步行到广场乘车。但是今天,1992级同学(1999年本科毕业、1999年研究生毕业)已经开始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我的一个同学已经取得了美国纽约州律师执业执照,一个已经是中国驻联合国的官员,至于博士、轿车很多了。现在的学生这么好了,为什么还悲观哪?当然,我无权干涉别人的情绪由,以及诸多的隐私权。我相信,师弟师妹们比我们会做的更好,还是讲故事吧。
1998年,大连保税区办公室主任——一位校友曾经说,吉林大学发展史上有几个重大失误:其一,校址选在了长春;其二,“东北人民大学”的校名改掉了;其三,搬到了南区。
1948年入校的一位元老说,吉大的前身在哈尔滨的南岗区,大约是东大直街和奋斗路附近,也就是今天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街。后来东北人民解放军一路南下解放东北,吉林大学的师生就跟着走,每个老师还配备了手枪,中途也有险情。刚到了沈阳,沈阳解放了,吉大学生尤其司法系的学生,立马充实到警察队伍去。所以,有人说,解放后的沈阳警察都是吉林大学的学生。吉大的首任校长是林枫,第二个东北王,现任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是其四子。
吉大迁到长春主要是为了教育的地方平衡。在五十年代有两位名人为吉大校长:吕振羽和匡亚明。吕振羽的大名在中学课本《内蒙访古》里提到过,匡亚明颇具传奇色彩,有人说子弹从他的脖子穿过,好在幸运。据说他曾入过国民党的监狱,被党怀疑过忠诚。吉大刚来长春时,校园曾想选在南湖南侧。
匡亚明在的时候,吉大各方面蒸蒸日上,楼盖的也好。有人说,他向高等教育部要三万块钱,教育部就不敢给两万块钱。当时,匡亚明曾经得意地说:综合大学是北大第一、复旦第二,至于第三就不好说了。然而,吉林大学——一个唯一没有历史积淀和美丽校园的名牌大学一直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和重视,也可以说吉林大学的学生对长春市也不屑一顾。长春的城市发展终于将吉大定在了“十字架”上,校园被一分为四,变成了马路大学。老校友告诉我,地址宫附近一带,原来是吉大的养马场,李四光来长春后,给要走了。
整个八十年代,吉大还处于上升阶段,想扩展校园,市政府的意思是文化活动中心一带给吉大,可是吉大没看上。今天想来,如果像哈工大那样用立交桥把校园连起来,也许对学校发展更好。不过,观看南区的建筑模型仍可以看到吉大当年的雄心壮志: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校园,我们知道,北大和中国政法大学的昌平校区都办得不好,吉大南区能有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吉大搬校当时没有被列入国家计委的计划。1996年左右的时候,各位校长为了钱都在北京跑疯了。比如,张文显副校长当年就由老校长唐敖庆领着各个衙门化缘。南区的每一处建筑物都有化缘的成分。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东荣大厦、外语楼、露天游泳池、体育馆都是,南区所有的建筑都是2000年以前计划并逐渐筹集资金的。
1997年校部机关进驻南校,标志着吉大一个新的历史。尽管人们对选择南区耿耿于怀,但毕竟吉大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校园。地方政府没有给予吉大什么支持,征地的劳动力和家属的就业、入学安排,都是由吉大自己承担的。商贸楼(MARKET)原来想让恒客隆仓储公司承包了,目的就是解决征地带来的就业压力,可惜人家就在这一点上不同意。
七十年代末,国家拨乱反正,大连市政府曾经希望吉林大学迁去,据说教育部和吉林省政府不同意。曾经东北地区也要建一所政法院校,要把法学院整个挪去,学校不同意。
我去过很多大学的校园,实在太美丽了,但那不是我的家。我不无忧伤地说:“别人可以回顾校园历史,而我们吉大的学生却是跟校园一起长大的,她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就像我们在日晷广场留下的脚印,是面向未来的,是面向希望的。我们无法像北大、清华、中山、复旦、厦大、武汉大学……有那么好的出身,尽管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但是吉大有他们一样的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