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今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就只看過一齣《Monsieur Lazhar》(香港譯名為插班先生)。故事讓我想起幾年前看過的另一齣有關教育的電影《To Sir, with love》。或許抽離的角度和陌生總是對一些既定的模式有所衝擊,兩齣皆以對教學工作陌生的老師為主線,然後不依體制去做他們的教學,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教育制度,卻失去教育倫理的教學世界裡,老師不過是營運一所學校的齒輪。
《Monsieur Lazhar》的故事以一位老師自殺為起點,學生面對突然失去自己的班主任,學校提供了表面的支援。有著特殊背景的Lazhar帶著妻子的履歷走馬上任,他從學生的相處當中,或多或少能體會到已故而曾經擔任老師的妻子的想法。電影中可以看到主角與學生共同成長,他既看學生給他的書,也介紹書給學生,過去以經營餐館為生的Lazhar越來越像一名老師,他關心到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正是體制所忽略的。他注意學生的感受,或者就是我所感受到的一種教育倫理,這種關係不論是體制或家庭中也可能有所欠缺的,戲中的校務會議及與家長會談的情節能讓人感到教育體制容易與學生衍生的距離。
當然,主角的獨特經歴也可能是他能體會學生的原因。突然失去身邊的人,那份痛苦,Lazhar也不容易克服。他在被辭退前苦求校長讓他上最後一課,因為他知道沒有說再見,對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這又說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售貨員與客人般單純,不只是制度中的名詞。電影把主角痛失至親的情況與學生失去老師的感受並置,兩件事彷彿看來是相同,甚至就是一件事。故事中有人問主角有否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事,主角搖頭,好像兩者沒有關係,但這正是告示出兩者之間造成的師生意義。
教育到底是甚麼一會事呢?如果我們認同人的獨立而不同,那麼,單一的教育制度又是否能應付不同的學生?這顯然不是一紙文憑所能給予啟示的。師生的相處才是教育上的最重要而又被制度所摒棄的事,看到強調自己的行政工作的校長對Lazhar的不滿,讓人情被制度所杜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