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帖

Sony与BMG的停损点

[复制链接]
1793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所谓合久必分,对于任何一段关系来说,这是必然的结局。当看到全球第二大唱片厂牌“SonyBMG”(新索唱片)拆伙的消息的时候,感到惊讶的是这么两家国际性的唱片公司的合并,为何会如此的短暂。

  事情要追溯到2004年的7月,当时作为“全球五大唱片厂牌”中的SONY和BMG,发布了合并为“SonyBMG”消息。

当时,同样会有很多人感到震惊,因为就在这么一个“合并”的动作后,全球就有2000名唱片从业人员为此遭到解雇、而原本已经拥有众多大牌歌手的两个厂牌在合并后,变跃身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唱片品牌。单单是“SonyBMG”的华语部分,就拥有了王菲、王力宏、莫文蔚、庾澄庆等众多天王和天后级的歌手了,这几年间也成功打造了柯有伦、张悬、王若琳等优秀的唱作歌手。

  或者,对于两间国际性的唱片巨头的合并,原本就是一件很轰动的、带着实验性质的事情。就如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理论中假设、推断的一样,“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无限长的杠,我就能翘起地球。”在当时,受网络非法下载、和盗版唱片影响的日渐衰败的音乐市场,两家公司的合并,无论从资源、还是歌手团队方面上来说应该会得到很好的拓展、以及整合,就如“杠杆定律”中的“支点”与“杠”。但,事实是今天的结果让很多人都始料不及。就拿SonyBMG在华语地区这几年的成绩来说,无论是唱片的销量或是口碑,都应该是“四大唱片厂牌”中最好的一家,起码在音乐被日渐“娱乐化”的今天,他们还是在坚持着很多以“音乐”为先的准则,来维持那个和经济效益挂钩的平衡点。

  更确切的说,这次Sony花12亿美元收购了BMG原来所持有的SonyBMG50%的股份,更多是因为BMG在今年一月新上任的CEO Hartmut Ostrowski,在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上的一个决策。毕竟,Hartmut Ostrowski所强调的“企业增长奋斗”的奋斗口号,以及他所订立的“高增长目标”和业务庞大改革的计划,和日渐惨淡唱片的业务是两个极端。借用证券交易中常用到的一个专业术语来复述的话,Hartmut Ostrowsk在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上,拟定了一个“停损点”——当损失到达原先设定的极点之时便进行“反向操作”。虽然,这次BMG把50%的股份抛售给SONY的价格,比原先定下的目标售价28亿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不外乎是停止亏损的最好手段。

  而对于在家电、以及IT电子产品上得到颇大发展的Sony集团来说,这次重新收回BMG手上的50%的股权,重新将唱片公司更名为Sony Music,可以认为是他们把停损点设立到比BMG更远的地方。另外,这一重新整合对他们在电子产品,在未来的发展担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起码,在音乐上Sony占有了百分百的主导权,随着索爱的(Walkman)音乐手机的兴起、到PSP的市场占有率日渐增大,从营销的手段来说,他们更可以自由、自主地将音乐产品附加在电子产品中一起销售。想想,早已为Ipod 及Iphone在全球建起了完整的音乐销售架构的劲敌苹果,现在早已成为一个潮流、时尚的电子产品和音乐产品的品牌了。因此,不可以否定的是Sony未来或许会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字音乐销售架构,来提升自己的竞争手段、和争夺市场占有率。而且,也在电子、手机产品的市场上也日渐流行起,产品和明星、奢侈品牌Crossover的状况来看,这次回复主权的Sony Music,也成就了这方面的合作的契机。毕竟,就目前来看Sony Music已经拥有了众多天王天后级的歌手了,相信不久之后,他们也许就会为旗下歌手在世界各地推出一些列的联名产品,比如Michael Jackson音乐手机、Usher笔记本电脑、Britney Spears数码相机……

精彩评论4

沙发
碧落绯梦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19 23:22:41 | 只看该作者
恩,我偶尔会听一下,不错的说
3
花语惊梦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20 05:44:50 | 只看该作者
听歌需要的是感觉,意境不一样
4
鞠文英律师  新手上路  发表于 2012-4-20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很不错的哦,顶你
5
zju  乞丐  发表于 2013-12-1 03:55:14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的很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