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圣诞节前去电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钗》,在十二个女人唱《秦淮景》的时候眼泪一直掉,觉得整部片子,这些女人在这一刻是最美的了。倒不是为了什么所谓的拯救她人的高尚情怀甚至于商女也知亡国恨的民族精神,只是觉得彼时彼刻这些秦淮女子的风情和婉约被吴侬软语的小调展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因为这种美即将被毁灭而有一种昙花一现的伤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教堂院门被推开的时候,通过女学生的眼,十四个女人走进来的场景被镜头拉慢,一个个身着旗袍,步履款款,倒真有些应了那句“金陵风雅情”的韵致。女人美在风情,这部片子看完之后,我相信了这种说法,玉墨真美。
这部片子上映前,我是完全不知道它存在的,而上映之后,我也仅仅知道个名字而已——《金陵十三钗》,那么大概就是讲十三个女人吧。红楼梦里有十二钗,电影起名叫十三钗,我因为这个名字而对片子有了几分兴致。后来有人告诉我,这电影讲的是一群妓女,我就更有兴致了,妓女若是当得起“十三钗”这种说法,必定有与众不同之处。至于坐进电影院,满屏幕的硝烟弥漫,满目疮痍,和我想象中的莺莺燕燕全然不同,又是后话了。总而言之,最开始,什么都不太清楚的我完全是冲着“十三个特别的女人”去的。
有人说这部片子很好,商女也知亡国恨。有人说她不好,别拿妓女说事,生命面前女学生并不比妓女要高贵,惨痛的历史面前这些未免单薄。我只是觉得这电影虽然算不得直击人心的绝对好片,但是给个四星还是当得起的。它叫《金陵十三钗》,而不叫别的什么有着鲜明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的名字,可见女人们是主体,而南京沦陷是背景。的确,若拿这样一个故事去表达什么爱国大义,我想是苍白了些,被屠杀的三十万同胞,硝烟的战场,都不是靠几个女人就可以体现清楚的。那么就说说身为主角女人吧。
片子里反复出现很有意思的一幕——书娟在暗地里窥伺玉墨。书娟说:“在我印象中,这些女人们头一回凑到跟前时,就是这副衣衫不整的放荡样子,一点都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优雅。”女学生对妓女们真的只是单纯的厌恶和鄙视吗?也许不尽然吧,不然谁会去暗地里窥伺一个不屑一顾的人呢,这些女学生,对这帮欢场女子,是否又是艳羡,又是排斥。电影开始时我暗自揣测玉墨和书娟是否分别是妓女和女学生的缩影,代表着两方,后来看到妓女们愿意代女学生去送死,在酒窖里换衣服时,女学生们的眼神,我觉得我的揣测是对的。小女孩向往女人的风情,嫌弃妓女的身份,这种微妙的心理,通过书娟的视线,展现了出来,就像十二个女人穿学生装唱秦淮景时,书娟眼中却是身着旗袍妖娆妩媚的她们。
除了群芳齐唱《秦淮景》外,还有一处触动我内心的地方,是豆蔻与浦生的对话。
“小老乡,不要谢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
“我家没田。”
“那你家有什么?”
“我家什么都没有。”
“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
我想,我要是男人,我愿意娶她。豆蔻这名字也取得好,豆蔻年华。看她的脸,似乎还带点稚气,想是比其他人年轻些,入风月行当也不是很久,心里尚有天真一面。没有田,不要紧,我们可以卖艺去要饭给你妈吃。不要说婊子无情妓女低贱,就是那些所谓的正经人,有多少就是真正有情有义的。但是豆蔻后来死了,和要拿耳环一起回去的香兰。有人说她们蠢,都什么时候了还关心这些身外之物,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这些女人简单的一面,那个年代,欢场女子迎来送往是无奈,倒真不见得有多叵测。那些耳环、琴弦、猫,对别人来说是不值一提的东西,对她们来说是寄托内心的所在,这些小细节,用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大多数女人的感性。
而这个片子中,人性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女学生被日本人追赶,李队长下令开打,队员说只剩下十几个弟兄,眼看就要出城门了。但是队长下达命令,就必须遵从。这些人都不是贪生怕死,不然也不会拿命去炸坦克,但是在生死一线的时候,有私心一点也不奇怪。李队长无疑是个好军人,但看到浦生奄奄一息,就算是知道收藏军人会被连累还是把他送进了教堂。约翰只是个做丧殡的,一开始没有钱什么都不干,但是看到日本人暴行,还是会挺身而出。书娟的父亲其实可以走掉,但是因为女儿留了下来,当了汉奸。他说:“我既救不了国家,也救不了人民,所以我就只能救自己了。”和那些军人相比,他的确不值一提,但是他是一个好父亲。我想,这才是人,哪怕是好人,也是有欲有求的,那些被渲染的毫无私欲普度众生的应该是供奉在庙里的泥菩萨。
我说上面这四个,是为了来说这些秦淮河女人,首先也是人,其次才是女人。
玉墨说,我本该有不一样的人生。在教会学校读过六年书,被班上同学戏称“像一个英国女王”,我想她应该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女人。命运摆弄让她堕入风尘,除了心酸无奈,最多的是不甘心吧,知识与眼界让她比其他人更加痛苦——我本该有不一样的人生。在看到女学生即将被送去日本人的庆功宴,她是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也和她们一样,本该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却无法摆脱命运。她愿意救她们,是出于对女孩的不忍多一点,还是对自己的遗憾多一点,妓女愿意搭救女学生,是因为对女孩的不忍,还是因为对自己的遗憾,我想都有,还有因为被世人说“婊子无情”所以想干一件有情有义的事的,有大家都去自己也一热血答应的,不然为什么最后会有一个人在上车时说她不是女学生不要上车呢。这并不是说她们就自私狭隘了,不管出于什么出发点,她们能这么做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片尾那句“我不是女学生,我不要上车”窃以为是一个亮点,正是这样,才更体现她们是一群实实在在的人,并不是被什么高尚情怀附体,而是在危难中本能地做了一件她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
关于妓女和女学生孰轻孰重这个问题,我赞同约翰的话,上帝说人生而平等。甚至私下里心中的天平更倾向于这群秦淮河女人,毕竟片中除了书娟引开日本人那幕,女学生的形象在我看来一直是任性与无知,一点儿也不讨喜。只是这个结局我并没有看做是对妓女献身的理所当然,而是这群女人的一个选择,每个人圆一个愿望。没有谁应该去为谁牺牲,只是她们选择了这样做。女孩们对于女人们代替自己去送死倒是没什么表示,除了几滴眼泪,一腔伤感。书娟对着玉墨叫了一声“姐姐”,看电影的时候我暗暗猜测她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觉得愧疚?那么愧疚的是曾经对妓女的歧视还是无法坦然面对别人代自己去死?然而就算有此种心理,她也只喊出了一声“姐姐”,默默接受这种安排,不忍别人送死,更不忍自己去死。抛开两者的身份不谈,一个普通人,在命悬一线时被告知有人愿意代自己去死,有几人可以慷慨地说:“不,还是我去死。”我觉得这并不是妓女比少女低贱的问题,而是在面对危难时,孩子们的胆怯。
记得曾经听过一种调侃的说法:在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女人大多数没什么见识,穷苦人家的姑娘连字都不识,好人家的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读书也不过是读点诗词女戒。而妓女不一样,她们中很多人琴棋书画都要精通,若是名妓,往往见识不比男人差,不然为什么能让那些男人们一掷千金呢。所以以前的男人去青楼不是找女人的,而是找知己的。
片子里的玉墨无疑当得起名妓这种说法了。文化有,风韵有,见识也有。她刚进教堂院门时对约翰的飞吻,尽显风情。她第一次从酒窖走出,伸出左手,韵味优雅。还有里面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她对约翰说:“不管你是不是个英雄,我这个美人关,你肯定是过不了。”真是一个非常别致的女人,后来剪了短发,穿上学生装,也一样非常漂亮。倪妮饰演的玉墨一出,真是把其他的男人女人都比了下去。
这个片子我觉得非常适合女人看,因为女人更懂女人的心态,但是这个片子又确实很压抑很凶残,女人看了大多反应不良。
无论如何,是好电影,总是会发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