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北国之春BBS
标题:
左右逢源的蝗虫
[打印本页]
作者:
快乐的傻倩倩
时间:
2012-12-12 10:25
标题:
左右逢源的蝗虫
冯小刚把所有关于电影的虚幻面用北京侃爷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尝试并不是没有停歇过,然而《夜宴》的失败之后他也开始反思,并完成了电视剧一般的《唐山大地震》。
记得当时看过这部所谓的催泪片之后我就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特别庄重的,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伤痕的题材就被这么糟蹋了,厚重的历史都被苦情地催泪所淹没。
近几年,中国导演的大片从古装题材转向民族的伤痕,《南京南京》、《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钗》都是个中代表,而后便有了今天的《一九四二》。相比于之前几部,它的不同在于唤醒一段很多人未知的历史;相同之处在于,它把一切苦难都化作可供消费的景观,也将电影语言的直白归结于市场的压力。
这也就是在我心中,它和《让子弹飞》的最大区别之处,同样是在左右逢源地绕过篱笆赶路,姜文就很愿意将他的雄性荷尔蒙渗透于电影语言的表述中,甚至可以说是拿腔作调地用荒诞来表达居高临下的戏弄,很多镜头都似乎在狡黠地说:“至于我到底在想什么,你们去猜吧。”
冯导从不会这么做,在他看来,拍电影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谁也别装逼。
不装逼的冯导,把结构稳妥地设置成“逃荒的灾民”与“或奔走或冷漠的权贵”两条主线,再以“白修德”这个美帝第三方作为针线将支离的情节缝制在一起,大历史下的小人物缺乏一些深刻,那就加入一个传教士因此对信仰的动摇,要知道“信仰”二字可以让一大批中国人闭嘴。
正在读的一本书叫《灰色上海,1937-1945》,里边的一个观点非常好:当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生存抉择之时,二元的选择其实往往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多数情况下,人性都会倾向于一种灰色的地带。
这就如同冯导一直在做的,以一个北京侃爷的姿态完成电影的生产,身处中国时代洪流,又有契合民众反抗的身段,市场与艺术的左右逢源,高谈阔论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是片中的人物形象似乎不愿走向灰色的地带。每个人是饥饿的蝗虫,但又在需要戏剧冲突之时不出所料地变成大义凛然的英雄,所以你能看到栓柱为了非亲生孩子的风车而放弃生的希望,也能看到神父小安以血肉之躯试图为电影涂抹浅薄的宗教色彩。
蒋委员长出现了,宋氏姐妹也出现了,他们以教科书般的口吻表述着故作深沉的语言,把人们从苦难的揪心中频频拉出,在审美疲劳之前给你注入遗憾与愤怒。
可以看出,冯导不乏诚意,从投资到演员阵容,再到细节的处理,他都会对自己的作品珍重负责,如同一个包工头,动用自己的人脉、经验,把一栋大楼建起,还要为住在里边的居民负责,地基要牢固,小区都是明晰的路标和设备使用说明书,当然房价一点不能含糊。
然而,冯导永远都是这样一个电影产业的包工头,而绝对不会做一名艺术上的骑士,因为这对一个北京侃爷而言,太二缺,不上算。
不同意把这部电影同少年派相互比较来批评冯导,不同题材没有可比性,也有失公平。我只想就电影本身谈,伤痕不是不可以拍成电影,但是至少在我个人看来,不希望看到它频频被消费,众名导围聚而来,待其寸草不生,又如蝗虫一般奔向下一片未被消费的麦田。
作者:
左灯右行
时间:
2012-12-12 13:16
呵呵,感觉到没感觉了,慢慢体会
作者:
花季旳花寂
时间:
2012-12-12 16:02
和楼主的想法一样,同感啊
作者:
悠悠爱吃鼠
时间:
2012-12-12 18:52
说的太对了,就是这个样子,顶你
欢迎光临 吉林大学北国之春BBS (http://jluo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