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奖光环下的吉大《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
题记:他们是化学成果的传播者,他们是精益求精的编辑人。他们执著守道、谦虚严谨、默默无闻,却作为吉林省惟一一家获奖单位登上了国家出版界的最高领奖台———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他们就是吉林大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团队。走进《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迎面而来的不是因长期面对学术论文而素颜的面孔,而是一张张亲切的笑脸。在与向政总编的交谈中,长期从事学术编辑工作的她,话语中不乏幽默和智慧。http://news.jlu.edu.cn/new/index.php?mod=pic&id=6611
“荣誉是肯定,也是鞭策”
2011年3月,对于吉大《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的所有成员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季节。在经历了为期半年之久的评选过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凭借其坚持选题新、发表科研成果创新性强、出版速度快、刊文学术水平与编辑出版质量高等办刊特色历经层层推荐、逐级审核、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环节,最后在全国8000多家学术期刊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最高奖项——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成为我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图书等多个门类中惟一一份获此殊荣的学术期刊。受到了吉林省人大和出版局领导们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向政总编也于3月18日在北京荣耀登上了由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书香中国——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颁奖典礼”领奖台。
在谈及此次的获奖感受时,向政总编真诚地说:“这样的奖励,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作为我国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64年创刊,自1980年复刊以来成绩斐然。32年来,曾获各类奖励30余项,其中蝉联三届国家期刊奖,连续五届荣获教育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1999年第20卷第1期入选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选刊。这样的成绩并没有使《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编辑们停止耕耘的步伐,他们追求着更高的期刊水平与质量。据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总被引频次稳步上升,位居中国化学类期刊之首;影响因子位居中国化学期刊前列。荣誉给编辑部的编辑们带来了成就与喜悦,但更给编辑们带来了继续努力奋斗的动力与挑战。
秉承老传统 融入新概念
提起国际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那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无私奉献、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被大家广为传颂。同样,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委会的主编(1986~2007年),他将这种态度与精神深深地融入到办刊的理念中。多年来,编辑部的编辑们将这种优良的传统代代相传,沉淀成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灵魂。在现任编委会主编周其凤院士的指导下,办刊定位及奋斗目标又注入新的含义:与中国的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国化学高等教育的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国化学的科研大国地位相称。2007和2009年召开的期刊编委会会议为办刊注入了新的生机,得到了编委的全力支持。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在编辑理念中还融入了“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一次,一位广西技术学校老师投来的论文,因文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精确,因此在二审时遭到退稿,面对退回来的稿件,作者并不能接受,编辑部于洋编辑便一遍一遍地详细解释外审退稿原因及专家建议,并及时将作者的意见反映给相关专家,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桥梁作用。随着我国学术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优秀论文外流情况加剧,面对这一境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编辑部并没有放松稿件的录用标准与原则,他们坚定办高水准高质量刊物的目标,始终坚持期刊的定位、办刊理念与传统,为服务学术、服务学者而办刊,摒弃了急功近利与沽名钓誉的弊端,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致力于办让学者满意,为学界服务的学术期刊。凭借我国及吉大化学学科的优势以及学校在经费、人员编制及职称评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教育部和基金委的资金支持,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做编辑精英 执守业之道
一个好的学术期刊离不开一个高质量的编辑团队。编辑部的13位编辑中有5位拥有化学及相关领域博士学位、两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3位拥有硕士学位。编辑部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不断提高每位编辑的学科素养和学术洞察力。这样不仅提高了编辑自身的辨析审查稿件能力,更提高了组稿、编稿的质量。
为了获得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编辑部积极鼓励编辑们走出去,并规定每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国内重大的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走近学者,与学者交朋友。在编辑部工作了9年的编辑张淑敏,刚刚到编辑部时,孩子才2岁,每当工作忙碌时,都不得不由家人帮忙照顾。
编辑部领导班子成员均为兼职干部,他们不仅要承担稿件的签批、终审及编辑工作,而且还要担负起繁杂的行政工作。编辑部副主任刘伟不仅负责分配全部中文稿件,还负责无机、分析学科稿件的签批终审及有机学科稿件的终审工作,以及承担部分校对和出版工作。同时还要协助向政总编完成编辑部的所有行政工作。
默默无闻、为人作嫁是编辑工作的常态。为了保证稿件的编辑质量,编辑们每期都要进行文字加工、排版、校对、集中联机等大量工作。在文字加工环节,编辑要认真核对图表数据及文献引用是否正确,之后交由编辑部负责人终审,终审合格后才能排版。工作进行到这里仅仅完成了1/2而已,排版之后还要进行大量多次的校对核查工作。首先要由编辑、出版编辑、编辑部负责人进行三次校对,校对后要将修改处及建议明确列出返回给作者,经作者修改校对后交由编辑审核,再由每期两位出版编辑负责进行排序、排页,直至做出联机版样。每期的版样大约40多万字,而出版编辑要将版样至少审读三遍,找出漏洞,反复与作者沟通,解决问题之后才能交付印刷。同时由网络编辑张凯英制成电子版期刊,并提交各个数据库。如此庞大的工作量,不仅考验编辑的耐心与体力,更考验了编辑的责任感。几名在读博士在面对大量的工作同时还要攻读学位,面对强度大、难度高的工作,他们从不因为有学业在身就拖延时间,总是尽最大努力及时完成任务。
“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不单单取决于学术论文本身,还取决于编辑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向政总编意味深长地说。在没有引进采编系统之前,编辑们常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现在,虽然有了高科技的帮助,但工作量并没有减轻,他们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适合的评审专家及学科的热点和亮点。编辑们总是要把急于完成的工作带回家,双休日也是如此。
凝心聚力成为团队利剑
“编辑部的今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向政总编强调说。《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成长离不开编辑们的努力、奉献与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对他们来说,也许少了许多次亲子机会,但他们用实际行动教育着下一代。对吴立航副总编来说,将工作带回家,不仅能保证工作任务的及时完成,而且那种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心也起到了教育孩子的作用,她常常在休息日与孩子一起学习,在家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编辑部对退休的老编辑们也十分尊重,向政总编在逢年过节都会代表编辑部向老编辑们送去祝福,编辑部的所有活动,都会请老编辑们参加。每当有老编辑生病住院,向政总编总是第一时间赶去看望他们,在日常生活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个编辑团队的凝聚力来自这个团队的带头人。正如辛明红编辑说的那样,他们从总编身上学到了以身作则的态度,从同事身上学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实际经验中学到了坚守原则的职业操守。团队的凝聚力成就了《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吉林大学报记者
赵家彬
学生记者
牟莎莎) 路过,学习下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好好 学习了 确实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