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发表于 2010-2-7 22:14:50

吉大故事—痛彻心扉的历史之一—湮没的辉煌

近日,由于种种原因,我徜徉在网络之中,寻找吉林大学过去的足迹。时间久了心中生出无尽的疑问,六十多年的历史为何仅仅宣扬这六年的落末呢?六校合一,会成为学校历史里最最难以总结的一个篇章。抹杀了五所学校的感情,历史与功绩。突然间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其他五个校区的沉寂会如此的鲜明。又是一种无奈的悲哀,为了统而放弃分的抉择就好像为了活着宁愿死去一样的,用牺牲换取生存......当年的领导真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达到六校的融合,只好放弃五所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甚至包括老吉大的特色也不再保留,而凭空的创造一个属于新吉大的文化氛围。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加速了整体化的融合,就好像当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从大一见过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后决定再也不去做一个类名族主义者的名校主义者。可是跟着网站走过了各大校区,见证了无数盛兴与衰亡,我改变了决定,在闲暇时光里探寻历史的足迹,哪怕和上下千年相比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炫耀过去,而在于指引前路,希望旧事重提带来的是新校崛起。

   2006年入学的我们已经彻底的融入了新吉林大学的序列,口中也仅剩下了和平,南岭,再也找不到工大,医大的音律。可是06年的吉大也仅仅活了不到6年。学校的根到底在哪里?鸣放宫衰败的楼宇前,地质宫宏伟的亭台下?

   索性让我们从老吉大入手,寻找那段让现在吉大人痛彻心扉的历史。与仅有九年历史却争吵的沸沸扬扬的新吉大六校合一,巨额债务,博导下岗相比,五十四年历史的老吉大在历史中沉睡却依然折射着犀利的光辉。由于缺乏资料,没有权威的历史,我的一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老教师的口口相传,来自于互联网上一篇篇自豪却哀怨的帖子。用一种非正式,非常规的手段叙述历史是我的风格,却不足以说服所有人,那么您也可以权当作儿戏,一笑置之。



匡亚明圈地建校

   第一次听说是在大一的高数习题课上,从吉大本科读到博士的刘辉老师感慨当年的辉煌,匡老向政府要地,最后的协议是:匡老所到之处只要能绕着围上一圈的,就是学校的了。最后,匡老坐着车就开始了吉林大学著名的“圈地运动”。最后,把前卫北区给圈出来了。与之相呼应的是网上的一段文字:

吉大的“圈地运动”
      在北区圈地运动中,省里说北区那块地有别的用处,匡老才不管那些,连夜带着学生出动,一定要圈黄金地段,由于老校长年事已高,就搬把椅子往大街一坐,指挥别人开车绕一些街道跑了一圈,这就是吉大的地盘了! 而当时和吉大几乎同时建校的老工大和东北师大地皮只能被市政府安排在当时的荒郊野外——也就是现在两校校址所在地。然而,匡老圈地时,由于没有地契,就为后来市里收回牡丹园埋下伏笔,当然学校领导级别不够是重要原因,但是吉大和市里可能有协约,即牡丹园地皮只能作公园,不能挪做他用,也算告慰匡老在天之灵了。



吉大第三
      依旧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刘辉老师,在课上讲述了大家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历史:当年的全国大学最强的四个综合类学校:北大复旦,吉大南开。在我们看来天方夜谭的谬论仿佛又在无奈的审视着吉大的落寞,这样的话语,在网上依旧找到了例证:

      匡亚明在的时候,吉大各方面蒸蒸日上,楼盖的也好。有人说,他向高等教育部要三万块钱,教育部就不敢给两万块钱。当时,匡亚明曾经得意地说:综合大学是北大第一、复旦第二,至于第三就不好说了。然而,吉林大学——一个唯一没有历史积淀和美丽校园的名牌大学一直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和重视,也可以说吉林大学的学生对长春市也不屑一顾。长春的城市发展终于将吉大定在了“十字架”上,校园被一分为四,变成了马路大学。老校友告诉我,地质宫附近一带,原来是吉大的养马场,李四光来长春后,给要走了。



共和国教育史上的“三顾茅庐”
      于省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他在甲骨文、金文释读、古籍校订、古器物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于先生成名很早,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识而不知其造字本意的甲骨文字300个左右,达到了当代古文字研究的高峰,一直到今天能无人出其右。解放前,于先生曾在京城任教,讲授古文字学。解放后,于先生已年逾半,在北京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学。匡老早知道于先生在学术界的名望,到吉大后,挖空心思要把于先生请到长春,于是便上演了近代教育史上出名的“三顾茅庐”,礼请于省吾先生出山任教。然而做了半辈子教书先生的于省吾此时更愿意与古物打交道,始终不为所动,但匡老却不死心,竟然许下了一个在那个年代看来后果不堪设想的条件——不参加一切党内政治学习。于是,那年冬天,于省吾先生来到了冰天雪地的长春市,一直教书到1984年在长逝世。吉大今天的考古学科之所以在全国排行老二,敢于向北大叫板,并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省吾功不可没,要知道吉大考古学科的发展比国内其他大学至少要晚几十年。后来,金景芳、公木先生相继到来,吉林大学人文学科才真正发展起来。这一切都归于匡老,那一年是1955年,匡老刚做吉大校长。

   阅读历史真正痛苦的地方就在于辉煌过后看不到任何的希望。而历史的意义也就在于在为绝望中的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小妖 发表于 2010-2-8 16:09:55

跑过来顶一下。
支持吉大。

murus 发表于 2010-2-10 22:20:22

圈地运动
汗~

江海志 发表于 2010-2-10 22:29:20

支持吉大,希望越来越好

木晨 发表于 2010-2-10 22:55:40

吉大会再次辉煌的

江海志 发表于 2010-2-10 23:03:53

嗯!

sparkyz 发表于 2010-4-20 15:31:37

看了以后 深有感触 深爱的吉大一定会再度辉煌的 我们永远是吉大人 努力奋斗

Ansure 发表于 2010-6-14 19:11:19

这些吉大的故事不应该让它湮没,大学需要故事

骑驴上高速 发表于 2010-10-22 06:02:36

顶下。。。经典、、、

骑驴上高速 发表于 2010-10-22 06:03:13

为什么LS的都有徽章呢?{:9_29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吉大故事—痛彻心扉的历史之一—湮没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