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志 发表于 2010-9-12 09:58:24

没有道德正当性的中国永远不会是世界的中心

没有道德正当性的中国永远不会是世界的中心

悠然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知识份子最关心的是如何恢复天朝的荣光。然而,从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到今天,中国人都找错了病因,开错药方。中国人以为问题出在别人船坚炮利,因此一直再想办法富国强兵。如今中国终于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也已经不容小覷。然而,中国能因此回复到天下中心的地位吗?

中国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满清入关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韩就不再把中原视为天下核心了。

中土皇朝的「天下核心」地位,在满清入关后,遭受四方外族(尤其是日、韩)的强烈质疑。「华夏」是一种文化观,服装是华夏文化的体现。孔子对于「披髮左衽」的介意,早就深植在信奉儒家的日韩知识份子心中。满清入关,摄政王多尔袞「流头不流髮,流髮不流头」的政策,不仅造成中土长期的反清运动,也造成日韩知识界「中土已经沦亡」的认知。而多尔袞与孝庄皇太后结婚的情报、雍正皇帝继位时一些奇奇怪怪的传说,更让日韩知识界认为统治中土的乃是禽兽,已经不配作为天下的核心。因此,大清帝国虽仍是当时东亚军事力与经济力最强的国家,实质上早已丧失四方外族的由衷尊敬。

中国的汉人政权先后亡于蒙古、满州两个「蛮族」,对日本的冲击很大。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华夏」与「夷狄」不是血缘的概念、不是地缘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遵循先王的礼教就是「华夏」,不遵循者就是「夷狄」。「夷狄」若遵奉「华夏」的礼教则晋位为「华夏」,「华夏」若失去礼教则退位为「夷狄」。日本人将这个概念称为「华夏变态」。

在清廷入主中原后,朝鲜人和日本人都认为中国失去了「华夏」的地位,而沦为「夷狄」。日本人又比朝鲜人更进一步,认为以他们自己对儒家的尊崇,应该取而代之,自称为「华夏」。后来在德川幕府末年,西洋势力进逼时,许多日本学者的文章之中,都有要保卫「华夏」的文明,要对抗「夷狄」的概念。这也是为何后来日本人称「中国」为「清国」、「支那」而不用「中国」这个字眼的缘故。

至于韩国,在朱子学的影响下,李氏朝鲜前期的士大夫是完全接受大明作为天下的中心,而自己则为这个体系底下次一级的「小华」或「小中华」。从那个年代的韩国士大夫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华」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

明朝灭亡后,李氏朝鲜受到很大的冲击。李氏朝鲜虽然被多尔袞打败,而被迫向清帝上表称臣,但却很奥妙的一心想替明朝报仇。李朝孝宗不但终身准备北伐,并且花了大笔金钱支持中土各股反清势力,连派到大清朝贡的使节其实都在替反清势力做情报工作。很多中国人不知道的秘密,在李朝孝宗、肃宗、英祖、正祖实录 面却都有记载。在清代,李氏朝鲜完全丧失对中国的敬意!

李氏朝鲜的朝廷对清帝国的态度不友善,士大夫则更加鄙夷。他们认为中土已经失去中华的领导地位。不同于日本从此取而代之的心态,朝鲜士人不认为朝鲜从此是天下的中心,而是把匡复「中华道」作为他们的终身使命,这比孙逸仙的「恢复中华」还要早两百多年。一直到李氏朝鲜被日本并吞,朝鲜社会对于中华道德的追求,可以说是根深柢固的。

朝鲜末期的动荡不安,很重要的原因是李朝高宗和他的王妃(明成皇后)引进各股势力,想要藉由国际平衡(驱虎赶狼)来争取朝鲜最大的独立空间,却不幸玩火自焚所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李朝高宗的生父大院君李罡应、高宗本人、閔妃,以及各派朝鲜官员,其实都不是真正把大清帝国视为宗主国,而是当作一个可以操作、借用的外国势力。明成皇后的努力虽然是以悲剧收场,甚至整个国家也因此被日本灭亡了,却被后来的韩国人视为一段值得歌颂的故事。这不能单单以大韩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来解释,而要从李氏朝鲜后期朝野天下观的改变谈起。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儒家所建构的天下观,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后世中土帝王用经济力与军事力来支撑。但如果失去道德,即便清代康雍乾盛世长达一百多年,军事力与经济力比起明朝有增无减,日韩两个邻国仍对之丧失敬意,而在清朝末年出现东北亚大动荡的局面。儒家学说的力量之深入人心,可见一斑。

当代的中国人常认为中国失去核心的地位是因为别人富国强兵、船坚炮利所致,所以如果自己的经济力、军事力够强大,就能恢复民族的地位。对照清代康雍乾时代作为东亚唯一的强国,却备受邻国鄙夷,可以知道这种见解其实是错误的。当今的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把儒家文化彻底扫除之后,到底还剩余多少值得邻邦尊敬的道德基础,甚令人怀疑!一个道德备受质疑、军事力与经济力又未必能强过所有邻国的中国,梦想取得历史上的天下中心的地位,岂不是一场太过遥远的梦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没有道德正当性的中国永远不会是世界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