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与噪音的战斗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个角落可以“躲”开音乐吗?随身听的发明让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环绕,当你在饭店厕所里方便的一小会儿都必须接受音乐伴奏时,音乐是不是反而有点像噪音了?音乐和噪音都是人的耳朵听到的声音,一般来说,区别在于前者是在大多数人听来比较好听、有趣味的声音,后者则纯粹是一些响动,刺激人的神经,让人不舒服。
然而这样的区分常常会产生问题,比如在一个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的人听来,贝多芬跟噪音区别实在不大;但是反过来,有些人就是把噪音当音乐来听的,觉得那样吵闹刺耳才够刺激,所以摇滚乐里有工业噪音,先锋音乐里有电子噪音,严肃音乐里也有施托克豪森那样的怪杰,竟然让演奏家分别坐进4 架飞行中的直升飞机,让螺旋桨的噪音与乐器的乐音混合编织成一部让人瞠目结舌的“直升机四重奏”……
耳朵“进化史”
跟现在相比,古代世界无疑要安静得多。当然那时候也有街市的嘈杂、街坊的吵闹、动物的鸣叫,但那都是在几千年中很少有实质性变化的声音,人们太习惯了,总体上还算是“耳根清净”的。因此古人对于声音更为敏锐,更容易专注于声音本身。
中国的古人只要在古琴这么简单的乐器上拨几下,那没什么旋律、节奏也很舒缓的“悠远之音”,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心驰神往了。而在西方,直到18 世纪,莫扎特清澈、单纯的旋律,同样还是能让人一下子被深深打动。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世界似乎一夜之间被各种噪音所充斥,工厂里的机器轰鸣、大街上的汽车呼啸、电话铃声此起彼伏、人们互相说话的声音也不得不提高了许多分贝当耳朵被这些噪音所包围的时候,人们已经很难再对那些单纯、舒缓的音乐作出反应,不是流行歌曲要死要活的旋律,或者摇滚乐震撼心脏的节奏,我们就“听不到”。
所以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古典时代音乐形式的没落,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对于环境的改变,人从来都不仅具有被动反应的能力,我们始终都能够主动去吸收现实中的各种因素,加以改造利用,为自己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条件。音乐也一样,人们也会主动对音乐的内涵作出改变,以便全新的声音能够被吸收为音乐的一部分。
在马车时代,对马蹄和车轮滚动交织在一起的声音习以为常的人们,常常会觉得那是一种美妙的富有节奏感的声音,18-19 世纪的诗人小说家没有少描写这种“音乐”,古典音乐里也常常有对它的模仿。汽车发明,并逐渐替代马车之后,整整一代人觉得失去了一种美妙的音乐,而整个世界似乎都被噪音所占领——对一个听惯了踢踢踏踏之声的人来说,大街上骤然充斥的马达的轰鸣、喇叭的喊叫、刹车的尖啸,除了是纯粹的噪音,还会是什么?
但是一代人之后,现代派音乐诞生了,越来越多刺耳的不和谐音被加进音乐里,而所谓“无调性”,其实就是不再按照人们熟悉的音高和节奏来写音乐。现代派音乐完全是工业时代、汽车时代的产物,是人们对机器、汽车、飞机等等发出的“噪音”习以为常之后,加以提炼而创作出来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从上世纪40 年代末直至80 年代初,著名的甲壳虫汽车发出的声音在德国的大街小巷不绝于耳。在世界其他地方,甲壳虫的风冷汽油发动机的轰鸣,同样是嘈杂的“马路交响乐”的主导“乐器”之一。在那些年代里,甲壳虫的声音始终是不断提高的小康生活的“背景音乐”。习惯了甲壳虫及其“马路交响乐”的人们,自然也就做好了接受施托克豪森的“直升机四重奏”或者蝎子乐队的重金属摇滚乐的准备。就这样,音乐逐渐“消化”了噪音。
单纯而美好的声音
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创造出来的单纯而美好的音乐,同样会成为永恒的经典,不会为时间所触动,更不会为噪音所掩盖。
莫扎特、约翰·列侬(以及Beatles)、崔健,都是这样的声音。把他们并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与生活本身的欢乐源泉的某种直接关系,哪怕他们自身并不快乐,哪怕他们艰难困苦,哪怕他们在抗议,依然有一扇门为他们开着,可以直接看到核心里那些最欢乐的东西,属于生活根本的东西。这是一种禀赋,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天才更难得的才能。
生活的核心有一些泉水一样不停流淌的欢乐,但我们很少去触动它,因为只有在特殊的时刻,依靠特殊的知觉,它的不变的本相才会显露一点出来。正如驾乘过甲壳虫的那几代人,现在开着再高级的跑车,但是只要一瞬间听到那曾经无比熟悉的发动机和喇叭的声音,就会感慨万千,唤起许多难忘的记忆。所以不快乐的人,其实不是缺少幸福或者运气,而是缺少才能。所以随时随地在莫扎特身边流淌的欢乐的溪流和才能差一点的贝多芬要挣扎一辈子,到写《欢乐颂》的时候,才真正浸淫其中。
所以跟Beatles 的巅峰之作相比,RollingStone永远只能是二流,因为即使摇滚乐,也不是一味的颠覆、反叛、沉重、喧嚣所能概括的。那些最经典的乐队和歌手,总是有一些最经典的曲目充满了纯真的快乐、机智的幽默和清新的气息,像约翰·列侬的“Imagine”、皇后乐队的“WeAre The Champion”、鲍勃·迪伦的“Blowin'in the wind”、西蒙和加芬克尔的”The Sound of Silence”等等。
只是我们的感官现在要关注太多东西,因此很难专注于其中一种,因此音乐越来越倾向于成为一种背景,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开着;于是一方面音乐出现的场合越来越多,似乎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性、关注度却成倍下降;音乐本身有成为一种噪音的危险。
所以,在这个充斥噪音和其他感官诱惑的世界上,为了能尽情享受最好的音乐,我们还是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静下心,屏气静神地“聆听”,慢慢体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简单而专注的享受反而成了一种“奢侈品”,就像在满大街豪华车的时代,驾驶气质老派、造型单纯的经典甲壳虫,也已成为一种极为别致的享受。 听歌需要的是感觉,意境不一样 呼呼。一直支持,我会继续的 恩,我偶尔会听一下,不错的说 写的真的很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