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助出一个多赢的社会
《相助》可谓2011年美国电影界一大黑马,熟悉美国电影票房走势的人都知道,美国每年都多少会有这类投资不大,但是洋溢着乐观、励志和阳光情绪的电影脱颖而出,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相助》又是一部精致和用心,甚至“狡猾”的电影,它从各个方面吸收了一部励志阳光电影在观众感召力上的积极因素,包裹在一个感人故事核心的周围,让这部电影感人,动人,激励人。《相助》的故事首先是具有政治正确性的,它聚焦于黑人平权背景,这是美国经久不衰的题材,歌颂正义,倡导公平,赞美那些争取自身权利的人。美国此类电影常常选择从不同黑人阶层角度阐述相似的故事脉络,而这次,聚焦点是黑人女佣们。热情的黑人大妈在美国电影中常常给人深刻印象,而《相助》中,这些可爱的大妈们,将白人孩子一手带大,却要经受那个时代的种种歧视,如单独的厕所,回家后还可能被丈夫报以老拳。是的,平权运动中一方面有黑人的独立,另一方面也有妇女的独立,黑人女佣显然将这两点结合起来,更有感召力。另一方面,《相助》以女佣的切入点又带出女佣这一角色的特殊之处,她们也是女保姆,她们带大的都是白人,而孩子来到这个世上时,是没有阶级和肤色概念的,她们只知道,这个黑人大妈辛苦将自己养大,陪自己玩耍,伤心时哄着自己,高兴时陪着自己。渐渐地,这些黑人女佣带大的孩子,意识上也有肤色不同,权利平等的思想。这样,女佣成了本片一个独特的黑人和白人柔性交流的切入点,让本片的“斗争性”并没那么不安和爆裂,哪怕作为背景的黑人被谋杀事件,也是以新闻带过;哪怕片中显得激进维权的女佣明宁,所作所为也更像恶作剧。而白人女孩斯基特,作为那一代受良好教育,意识现代,身份独立的女性,也成为了打通当时下层黑人女佣阶层与白人更普遍阶层的钥匙。就这样,这部影片更多柔情与感动,有黑人与白人的冲突,但更突出了黑人与白人间的各种相互关怀,斯基特与艾比丽恩、明宁等女佣一起悲伤,一起感动,一起抗争,以一本书让更多人认识了一群可爱的黑人,而这与黑人走上街头争取权利一样重要。
《相助》还聪明的采取了一种在现代电影学术界可能不太受认同,但是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善恶二元论”表现手法。即,人物性格和立场鲜明,黑人女佣们都爽朗善良,斯基特独立勇敢真诚,而以希利为首的南方守旧女人刻薄阴险,剩下的南方女人则常是懦弱,犬儒,优柔寡断之辈。总之,本片的人物显得没有中间状态,大家都直来直去,过程也很励志程式化,人物显得脸谱化,与之相比,《密西西比在燃烧》这样的电影显得更为深刻。但是,也正是这样,观众容易被感染,被打动,预设自己的立场(对于现代的观众来说,显然更多被预设到艾比丽恩和斯基特们的立场上),被代入到影片中,与他们的“代言”角色同悲同喜,共同享受扬眉吐气的时刻。而影片的走向也必然是光明的,在一个平权运动的大背景下,斯基特讲述黑人女佣生活的书籍出版,更多人知道了这个阶层的生活,她们感到了尊严,也敢于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相助》也保持了现实的视角,胜利不会突然而来,南方守旧的女人依然飞扬跋扈,当然也身心俱疲;艾比丽恩并没有得到白人雇主的更多信任而被解雇,当然她感受了自由。这是一个好的开端,给人希望的开端,这已经足够阳光和励志,让观众舒心。
实际上,本片中文译名的“相助”倒也反映了一种社会阶层的互动关系。她们本来就在互相帮助,或者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最终指向的是一个多赢的社会。黑人女佣帮助雇主,更重要的是帮助一代人成长,而她们也获得了这一代人更真挚的对待和帮助;斯基特帮助黑人女佣讲出自己的生活,而这些黑人女佣也给了她自信和新的事业机会;现代和另类的西莉亚给了明宁一个新的工作机会,明宁也给了她新的积极的生活方式;当时那些积极平权运动的白人和黑人们,相互帮助,为黑人争取更多的权益,而实际上,他们也在帮助更动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具有感召力的美国和文化,如今,这种文化已经成为世界上极具吸引力的磁石。我还是相信,“帮助”行为还是符合力学定律第三条的,作用力会产生反作用力,最终的效果是“相助”,善的行为会相互传染,产生激发更多善的氛围。正如影片中,人本商量的斯基特的母亲,在一种歧视文化的背景下,做出了驱逐陪伴自己二十多年黑人女佣的懊悔决定。而也斯基特的勇气和善举,最终激活了母亲表达善的勇气,也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听说过,还没有看,不知道咋样 楼主说的我吸收了,去看看 真是 收益 匪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