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王霸雄图,尽归尘土
奇怪,直到今时今日,还会有人在历史细节上和李仁港较真。如果看过他之前的《见龙卸甲》和《锦衣卫》,就可以知道,李仁港全然有着自己的一套历史观和细节演义方式,这个会写小说、画漫画的导演并不喜欢规规矩矩地玩考据,与其说他拍的是古装片,倒不如说是披着古装的漫画英雄电影。所以,一直以来,欣赏李仁港的会很执着,讨厌李仁港的一样会恨到底,我属于前者中的一员。他是有风格的导演(如邱礼涛),虽然说不上才华有多么突出,也绝不是部部都出佳作,但好歹一路坚持下来,这么多年都在拍自己想要的那一种东西,并逐渐成熟,一次比一次令人满意。
李仁港的电影里,尤其是从《见龙卸甲》、《锦衣卫》一路到这次的《鸿门宴》,始终贯穿着对“江湖”二字挥之不去的情结。事实上,他早期的《新独臂刀》已经有特别强烈的古典武侠气质,借向张彻经典名作致敬的方式书写下自己初入的江湖。许多年下来这种情怀从未衰减,在香港导演中还真是罕见。
他总在感叹一个逝去的江湖,才人不再,小人当道,唯有归隐才是最好的出路。英雄惜英雄,才子对佳人,但总是擦肩而过,或者有缘无分。在历史的风尘中个人微不足道,无论多少功名利禄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一种浓烈的宿命论色彩自始至终洋溢在李仁港的作品里。熟悉吗?这是八十年代香港片常见的主题。
多多少少他是有点儿怀旧癖,如果不是心中总在怀念着《英雄本色》《笑傲江湖》那个时代,不会总是在电影中感叹失落的年代。他不愿意在电影中把人性塑造得过于灰暗,尤其是仁人侠士,所谓的一诺千金,所谓的高水流水觅知音,从《见龙卸甲》到《鸿门宴》都能找到对应角色,足见此人对传统武侠的情深意重。
但是李仁港又才华有限。一方面,在视觉设计和动作场面上有着自己极为独到的凌厉之处,冲击力可圈可点,这大概得益于他的美学功底;一方面,他还是没能拿出真正好的故事和台词,这个时代也给不了他能亦步亦趋、贯彻意图的金牌动作指导。《鸿门宴》算是这么多年来故事讲得最完满的一次,起码后半段千折百回充满意外,堪称欧亨利式结局。
可惜大格局不易驾驭,演员如过江之鲫般穿梭在这部“古装大制作”里,他这次讲的又是一桩论遍权谋与人性的复杂棋局,角色反而成了一个短板。过去他的戏里人物简单,《见龙卸甲》其实就洪金宝和刘德华俩人,《锦衣卫》主要是甄子丹、赵薇和徐子珊三个人的戏,这次不一样了,从头到尾能让人记住的角色少说十个八个。
这些人中间,排在演员表最前面的三个,反而耽误了这出好戏,黎明、冯绍峰和刘亦菲,也就是刘邦、项羽和虞姬,三个传统故事《鸿门宴》中的最重要角色。冯勉强还算不过不失,黎刘二人基本是在开倒车拖后腿,戏路肤浅,表演呆板。刘戏份少,也就是花瓶,所以黎是木桶的最短板,活生生糟蹋了一个本可以演出挣扎的角色,交给梁朝伟梁家辉之类,完全有希望塑造出一个真正展现“以天下之名行小人之实”的龌龊刘邦。
《鸿门宴》不算是解构。项羽是大英雄,刘邦是一个和朱元璋、刘备比肩的平庸小混混,基本上这算是通俗历史观上的共识。鸿门摆宴、咸阳争霸、乌江自刎,这些典故在电影中一一都有体现,李仁港绝不敢在大架构上动刀子,而着力在细节上做文章,就像单田芳说书,说的都是各种细微处的野史段子,大伙儿图个乐。
因为类似正剧(结局算是悲剧?),李仁港这次在视觉和动作上都不突出,这算是个四平八稳的选择,我倒有点失望,《见龙卸甲》《锦衣卫》里他分别让蜀国名将和明朝秘密警察都戴上了英军头盔,纯属胡闹但是有趣。还好情结没变,主演不给力配角却大放光彩,张涵予、黄秋生分饰张良和范曾,竟有如伯牙子期,又像欧阳峰和洪七公,杀局下到人生尽头,哈哈哈大笑三声化敌为友惺惺相惜,这当真是侠之境界。
这一刻让我想起了《笑傲江湖》曲洋和刘正风合奏的经典一幕。有一个亦敌亦友、旗鼓相当的对手,也不枉来人世间走上一遭,正所谓,“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李仁港的“新编历史剧”《鸿门宴》,说到底还是一折有恩报恩、有仇报仇的江湖传说。 相当不错,感谢无私分享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