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臆想的发源地
去年的《午夜巴黎》获得了意料之外的票房纪录,这更加坚定了伍迪?艾伦继续拍摄“欧洲名城宣传片”的思路。意大利文化的璀璨不输给法国人,罗马这座城市的恢弘与厚重,甚至超过了巴黎。当然这一回,伍迪?艾伦没有让美国的小知识分子去穿越时代,邂逅大师,而是仅仅用四个看似简单,有点荒诞的喜剧,串起来发生在罗马城的平凡生活。伍迪艾伦上一回拍摄这类集锦喜剧,还要追溯到三十年前的《性爱宝典》,同样是爱与性有关的拼盘,当时的伍迪艾伦显得更加犀利、刻薄。对于今年的《爱在罗马》来说,已经年过古稀的艾伦,对待人生的看法在悄然变化。依然喋喋不休,满怀焦虑,但多了份宽容,就像片中亚力克?鲍德温的多次介入,无可奈何之外,还有怀旧的坦然,“随时间增长的不是智慧,而是疲惫”。在伍迪?艾伦所有的作品中,把《性爱宝典》拿来与《爱在罗马》相对照,最能发现导演在几十年创作的心路。这两部作品都由互不相干的数个小故事组成,伍迪?艾伦本人也都在片中出演了角色,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的大智若愚的调侃和强迫症般的固执。在《性爱宝典》里,伍迪艾伦的想象力更加充分的发挥,他即是虚伪的花花公子,又是对命运迷茫的精子;而在《爱在罗马》中,他成了一个不甘寂寞的退休歌剧导演,一定要把具有歌唱天赋的亲家公推上舞台。哪怕“洗澡唱歌剧”的方式有多么荒诞,至少在伍迪艾伦看来,这一切在罗马这座城市都可能实现,也值得实现,这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
《性爱宝典》的七个故事是独立成章的,互不干涉,类型也不尽相同;而《爱在罗马》则是把四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同样发生在今天的罗马,但人物与情节之间并无联系。在视觉感受和叙事手法上,《罗马》里处理的十分统一,故事精巧而完整,大团圆式的结局,对于向往罗马的观众来说,不啻为一次赏心悦目的旅行。自从伍迪艾伦与摄影师戴维斯?康吉合作之后,他作品中的城市就变得异常明亮、温暖,充满了怀旧的色彩。无论是《午夜巴黎》还是《爱在罗马》,这两座古老的城市都如刚过暴雨般清澈,沐浴在夏日午后的阳光里。街道是如此干净,没有一丝污秽和杂乱,每个人的生活都笼罩在一层光晕之中。任一位计划到欧洲的游客,都奢望在这种天气里漫步古老的街道上,追寻前人留下的痕迹,期待属于自己的一段浪漫邂逅。所以,伍迪艾伦把这种可遇不可求的画面摆在了面前,所有四个故事,都像是幻想主义者的寓言,无论是巧合的幸运,还是落寂的无奈,都算是凡人生命中可能的火花。
正是为了强调这种直接的,市民化的意图,伍迪艾伦把影片的原名从《波普十日谈》改成《尼禄拉琴》,最终定为《爱在罗马》。不再有过于文学化的开头,伍迪艾伦在影片一开场,就借助一个交警的口吻来讲述之后发生的四个故事。当然在影片中,艾伦仍然没有忘记掉书袋,再度嘲讽了那些只会用几句浅薄的时髦词来自我装饰的“装逼者”。其实在所有四个故事中,只有罗伯特?贝尼尼的“出名记”和乡下小两口的“偷情记”是完全植根于意大利社会的;艾伦自己出演的“歌剧缘”,来自于外部力量的“侵入”,而杰克?艾森伯格与艾伦?佩吉的“出轨”,则是放之四海皆可的情愫,与罗马并无必然的联系。假如要评选最具“伍迪?艾伦风味”的段落,杰克一段显然最具精髓,保留着导演自《安妮霍尔》以来的“纽约精神”。时隐时现的鲍德温,即是年轻人的幽灵导师,又是过来者的自省追忆,他在街角的出现和离去,又有些像是《午夜巴黎》中的穿越,构成了一个关于时光和臆想的“环形使者”。鲍德温对于微妙情感的旁敲侧击,不屑莫妮卡的虚伪和浅薄,一针见血的揭穿,却对冲昏头脑的男生无济于事。伍迪艾伦在这一段中把台词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男孩真诚的表达,女孩心机重重的钓构,还是老男人冷眼旁观的点醒,都一步步把所有的情感推向高潮。直到最后一刻来个艾伦式的大反转,彻底打碎了杰克关于爱情的浪漫畅想。所有的许诺在莫妮卡 “实用主义”的爱情定义面前都不堪一击,虚荣才是小演员的座右铭。化身艾伦的鲍德温,就像一个胜利的预言家般离开,带走了所有的臆想和冲动,只留下了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迷茫和忏悔。
整部影片都可以看做是关于“臆想”的寓言,除了即倒霉又幸运的杰克,伍迪?艾伦本人倒也创造了一个“奇迹”。淋浴房搬上了歌剧舞台,边搓澡边捅刀子,这一幕显得如此荒诞,但当从事殡葬工作的亲家打开美妙的歌喉时,艾伦用自己的方式向《丑角》,向莱昂卡瓦洛和普契尼,向意大利语的灵魂完成了致敬。这个故事在美国女孩与意大利男孩的爱情背景中,见证了两个家庭、两种文化的融合,伍迪艾伦笑纳了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在不失时机的调侃一番后,把对女儿和音乐的热爱同时奉上。而罗伯特?贝尼尼的传奇,则是聚众狂欢式的“臆想”,突然的盛名,给平凡小人带来了莫大的满足感,特权与烦恼接踵而至,艾伦象征性的讽刺了我们这个传媒时代的喧哗和无聊,却没来得及深入挖掘民众与狗仔队的心理、动机。如果联系《爱在罗马》的意大利合拍方“美杜莎影业”,就会发现其所有者正是传媒大亨,前总理贝卢斯科尼。他的传媒帝国对于公众的引导,舆论的控制,一直以来就备受争议。在影片中突然成名又突然失名的贝尼尼,经不住巨大的心理落差而癫狂,他就是传媒帝国的受害者,大街上的歇斯底里具有不错的喜剧效果,只可惜最后的点评有些沦于说教。
与前三个故事相比,乡下小两口进京的故事最为饱满、完整,更像是一部通俗喜剧的“微缩版”,也让人联想起费里尼的作品。其中有巧合,有邂逅,有误解...所有戏剧化的编排都涉及到,风度翩翩的明星,火辣艳丽的妓女,帅气机灵的罪犯,“后悔一阵子还是一辈子?”。这让循规蹈矩的年轻夫妇无所适从,他们所代表的,是传统的意大利天主教思想,把爱情束缚在道德范围内,不敢越雷池一步,心底的欲望和虚荣却跃跃欲试。无数的巧合打破了保守的爱情观,出轨之后的感情反而更加甜蜜,艾伦把这段“茶余饭后”的闹剧讲述的津津有味,当妓女安娜在派对上遇见一群老主顾时,这些“罗马商业精英”的嘴脸不禁让人莞尔失笑。性与爱,本就是无法分割的社会产物,犹太人伍迪?艾伦把这些事儿摆上了台面,娓娓道来,一如薄伽丘的《十日谈》,在精炼和生动的语言中,纪录下芸芸众生的得失美丑。 还不错吧,没有大的惊喜
页:
[1]